北魏名臣杨椿和《书诫子侄》
作者 中原一马
发表于 2024年5月

“我今年七十五岁了,自己估量精力还可以朝拜天子。但是,之所以坚决要求退隐,正是想让你们知道天下’满足’二字,这应成为咱们家族的法则,而不是一味追求千载的虚名。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去世之后,再也没有值得悔恨的事情了。”----多么坦荡的心声啊!这是杨椿对子侄们的教诲。那么,杨椿又是谁呢?

一、马倌起步,法官练手

杨椿,字延寿,杨懿之子,生于北魏文成帝兴光二年。其弟杨顺为冀州刺史,侄子杨侃为北中郎将。可以说杨家是世代为臣,为朝廷拼命。杨椿足智多谋,官至太保。永安二年(529年)八月致仕归乡。有《书诫子侄》留世,卒于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年)。

出身名门的杨椿,依靠门第入仕,初拜中散,管理皇帝的御马房,这差事和孙悟空当年的弼马温差不多。后迁内给事,与其兄杨播同侍宫中。内给事这个官儿,也是和后勤有关,但管理范围更大一些。再后来,杨椿出任中都曹,中都曹是专管刑狱事务的,也就是說,杨椿成为大“法官”了!

杨椿成熟稳重,处事小心谨慎,查办案件公正廉明,受到孝文帝的赏识,转任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后来,孝文帝将他调任豫州刺史,后改任济州刺史。至此,杨椿开始了地方官生涯。遗憾的是,不久,杨椿遭到了平原太守的控告,说他为官不廉,廷尉提议免去他的官职,但皇帝庇护了他,只给他降了职,任梁州刺史。

二、足智多谋,效忠朝廷

魏宣武帝拓跋恪即位后,北方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而拓跋氏统治阶级更是高高在上,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景明四年(503)初,梁州武都(今甘肃西和县)的氐族人首领杨会率众起义,反抗北魏。拓跋恪下诏,命杨椿以冠军将军、都督西征诸军事,率领大军镇压叛军。杨椿立马听命,当年五月就一鼓作气将叛军镇压下去了。

正始二年(505)四月,仇池郡(今甘肃西和县以南)氐族人民起义,朝廷命杨椿率军镇压。第二年,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羌族人民,又聚众起义,拥护该州主簿吕苟儿为帅,立年号“建明”。杨椿再次出征,随安西将军元丽领兵镇压。元丽用杨椿的缓师诱敌之计,乘起义军松懈,偷袭成功,杀了陈瞻,镇压了起义。回朝后,杨椿因功升任太仆卿,加授安东将军。

永平元年(508)十月,今江苏省宿迁县以南、成子湖以北地区发生起义。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