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非要告老还乡?
在古代,封官进爵那是无数读书人一生不懈追求的梦想,尤其在京城当值,那更是在官场食物链的最顶端。
京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条件自然属于上乘,那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在退休后不愿意留在京城生活,而非要告老还乡呢?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官员一般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完成一定的公职任期后,就有资格申请退休。
退休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无法解决官员的老龄化问题,也会影响统治的效能。
而且如果对退休官员缺少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势必也会影响到退休官员的利益,不仅会给在职官员带来后顾之忧,还会影响到正常的新老交替。
官员退休时,政府会根据其级别和贡献发放相应的退休金,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此外,退休官员还有机会接受政府安排的养老、医疗等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
以宋代为例,对于那些贡献较大的官员,除了按制给俸之外,中央还会增秩或为宫观官,甚至恩加子孙。
先秦时,我国官员的退休制度就形成了,即年满七十而致仕。
也就是说,官员年满七十才能退休,但我们要知道一个前提,那就是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古人的平均寿命非常短。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是很多养尊处优的皇帝们也熬不过早逝,能不能活到70岁都是个问题,更用说七十岁才能退休了,恐怕大多数官员都是死在在职期间呢。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