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什么”,也是一种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伤害”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出了某些不好的甚至恶意的行为。
然而,“没做什么”,可能也会构成一种伤害。比如:
沟通中的“冷暴力”:用无视、沉默的方式对他人造成心理创伤。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无论孩子是伤心还是生气,他们的情绪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关注。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伤害”:在需要支持的关键时刻,却感知到被伴侣抛弃、背叛的感觉。就像你需要对方的拥抱时,Ta却选择转过身去。
这些伤害,看上去并没有发生什么实际行为,但正是因为其中存在的"不在场感”,为他人带来了深深的痛苦。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
“忽视”是一种最日常,也最微妙的歧视
不久前的奥斯卡现场,有2张动图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
白人获奖者Robert Downey和Emma Stone被指在领奖时"无视"亚裔颁奖者杨紫琼和关继威。
有个评论说:作为亚裔(和女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常见的歧视并非公开辱骂和暴力言论,而是这类"微妙的忽视"。
它可被视为一种“微攻击(microagression)”,它使人们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欣赏,作为异样的存在被排斥在主流叙述之外,不被囊括和接纳。
比如,当白人和亚裔在海外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时,对亚裔的标准更高更严格;新入职的亚裔员工,总是被指派边缘任务——但在机场安检中,他们被要求"行李特別抽查"的概率却比白人更高。
这种微攻击也可能表现为,当他们取得一些成就时,ta们被刻意低估或被隐晦地模糊焦点。
比如在《坠落的审判》北大首映对谈会上,法语系主任董强两次评价Justine Triet,“没想到导演这么年轻,漂亮,还以为是个老导演。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