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劝大家毕业以后一定要多玩几天,几天也好,几个月也好,你想要度过间隔年(gap year)那也再好不过。”我的教授Handl在期末考试前对学生们说。
Gap year,中文译作“间隔年”,在欧洲主要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或者研究生学业开始以前进行的调整。间隔年为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此期间,毕业的学生们选择旅行、探险、参加志愿活动或者进修其他课程。
间隔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着兵役制度的取消以及英国特有的学制,在高中毕业以后学生们会有长达9个月的空窗期,那一批英国学生也就成为了最早的间隔年参与者。
英国的威廉王子在自己的间隔年去伯利兹的吊床上睡觉、在英国的奶牛场工作、在智利山区教英语,皇室成员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间隔年的流行。2023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女儿Malina决定在高中毕业以后先进行间隔年,更是让这一概念重新成为热搜。
然后,对于普通人来演,间隔之后回到职场,情形又变得复杂起来。2月底,有关职场不欢迎gap过的年轻人,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议。而在gap发源地欧洲,这一理念对于求职者同样是把双刃剑。
间隔年是一把双刃剑
间隔年听上去是美好的。你可以在法国的庄园里摘果子,可以去韩国教英文,可以去南太平洋的岛屿上一边工作一边享受对于欧洲人来说无比珍贵的免费日光浴。
但间隔年也是残酷的。我的朋友凯文,一位比利时当地企业家这样对我说:“如果我看到一个人的简历里有间隔年,我会怀疑他。我会觉得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全情投入工作。”
另外一个务实的老板杰夫对我说:“我不在乎你毕业以后去尼加拉瓜当志愿者或者是去非洲解决人道主义问题,我在乎的是你的简历中能不能让我看到你具备帮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大部分毕业生更喜欢放飞自我,在面对HR的“严刑拷打”后,不得不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Lucy今年已经30多岁了,但她依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6年,依靠着一腔热情,她学习了印度学专业。毕业以后的她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进行了一番游历。她在泰国享受了温暖的沙滩,她在瑞士也感受过雪山的雄伟。花光了积蓄以后,手忙脚乱的她不得不去一家服装店担任销售。但微薄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她巨大的梦想,当她来到就业中心寻求帮助时,工作人员看了她的简历,不停地问她有没有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她则无奈地表示没有。而一年的服装销售经历,同样也不足以支撑她找到更好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