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的文明
作者 邓晨
发表于 2024年4月

阿拉伯語中与“沙”相关的词语,被用来指鳏寡孤独、干枯、生产力低的状态。当地面没有大量的植被及水分将泥土抓牢,干燥的沙尘随着风而滚动飘扬,没有什么能聚拢大片无水的散沙,倾倒的渺小碎粒似乎是很直观的虚无。古汉字的“小”原义是沙粒,而“漠”则可以指涉极尽的广大,“沙漠”正是由细小的沙粒聚集而成浩瀚的体量,连绵的黄沙塑造出抽象的线条与形状。置身其中,犹如同时体验着自然界最庞大与最渺小的尺度、最宏观与最微观的力量。

撒哈拉沙漠貌似空旷却实有生机,各种动物如骆驼、跳鼠、守宫、羚羊、狐狸、蛇、龟、蛙类,以及节肢动物如蝎子、蜘蛛、避日蛛、蚁类等,发展出了许多适应沙漠的身体构造与行为;棕榈、椰枣、橄榄、金合欢、仙人掌、麻黄、野生黍等植物,乃至于极不起眼的地衣、真菌与细菌,在人类难以定居之地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除了在特定的绿洲、河畔或海岸城镇,古代的撒哈拉沙漠少有较大的人类定居点,唯一不依赖河流的社会或许是利比亚南部柏柏尔人建立的加拉曼特文明。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