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种子小镇”:科技创新种下乡村全面振兴“金种子”
作者 王红茹
发表于 2024年4月
小麥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右)到河南省长葛市石象种业小镇玉米观摩田指导交流。

在河南省长葛市有一座“种子小镇”,这里的“隐藏款土特产”就是“种子”。产自这里的小麦、玉米和果蔬类种子,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南美、欧洲等地区的十几个国家。

“如同原产地在中东伊朗一带的农作物藏红花也在上海崇明岛种植一样,现在中国的种子也卖到了全球。中国的种子正在全世界生根发芽,说明科技是没有国界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种子常常被称为“农业芯片”,其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郭天财表示,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创新研发新种子;另一方面,要引进国际上的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助力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在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种下“金种子”。

用一粒种子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3月23日,位于长葛市石象种业小镇的小麦试验田里,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田间查看苗情。他薅起一撮麦苗,数了数分蘖说:“现在一株小麦已经有5~6个分蘖,是生长正常的壮苗。”

他就是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优农业”)董事长朱伟岭,他自1998年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就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研,至今已有20余载。

在朱伟岭的办公室,“科技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长期主义不是说给客户听的,不是说给领导听的,也不是说给员工听的,是说给我自己听的,督促和提醒我坚持把农业这一行干下去。因为农业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关系农民增收致富,关系乡村全面振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朱伟岭创办的企业位于长葛市石象镇尚官曹村,每年承担国家玉米试验和河南省玉米试验品种75个,承担约20000个品种鉴定筛选试验。

按照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科技创新链条,朱伟岭带领研发团队主要开展玉米、小麦和瓜菜类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改良、品种测试和新品种培育推广。

“我们这里的春玉米是4月播种,以前玉米的播种密度每亩大约在3500~4000株,现在我们对不同品种进行不同密度的种植,通过实际的生产栽培、科学管理,每亩大概增产20%,效果明显。”朱伟岭说。

在小麦育种方面,朱伟岭带领团队对品质、抗病虫、抗逆、高效等方面表现突出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既丰富了种质资源,又有效解决了亲本材料匮乏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