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对拟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交所同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则进一步完善了退市指标及风险警示制度。
截至4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有571家,来自17个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A股市值合计5.33万亿元,流通市值合计3.65万亿元。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1年至2023年,科创板上市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连续三年正增长,合计归母净利润则除2023年同比下降之外,其余两年皆为正增长。但在市场表现上,科创50指数已连跌2年,5月6日收盘点数为777.66点,相较于指数基点(1000点),跌幅为22.23%,自指数发布之日起跌幅为48.06%。
前期估值过高是导致指数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7月23日科创50指数发布时,PE(TTM)超过80倍,2021年一度超过100倍,随后进入下降通道,2021年至2023年底依次为65.41倍、40.97倍和45.29倍。
在此期间,公募基金一直在增配科创板。2020年底,科创板在公募所持A股资产中所占权重是4.01%,2023年底已升至14.68%。但就整体来说,科创板资产并未给主题基金持有人创造可观的收益。
从最新持仓数据来看,公募已有减配迹象。截至一季度末,公募重仓持有的科创板标的市值环比下降16.65%,同期科创50指数涨幅为-10.48%。在公募重仓持有的A股资产中,科创板所占权重環比下降1.95个百分点,为最近5个季度首次。
在科创板行业配置上看,家电、电子及汽车行业一季度公募增配明显,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及国防军工等行业则被减配。
对于科创板的投资机会,公募持牌机构的判断也不尽相同。头部机构中,尽管一季度有所减配的不在少数,但仍有一些机构在增持,比如易方达。中小机构中,既有持仓市值增长5倍以上者,也不乏清仓式减持者。
新规落地
下面先看科创板相关政策有所修改或修订的部分。
根据证监会4月30日发布的文件,《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被修改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两项。
按照修改后的《指引》,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4项指标:其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其二是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其三是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其四是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已上市的57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过去三年(2021年至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超过8000万元的有533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的有503家,营收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的有191家。2023年营收超过3亿元的有494家,年底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10%的有557家。
综合起来看,不考虑专利上的要求,现有57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达到修改后《指引》规定的其他三项上市条件(同时达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及营收增速等标准)的有488家,占比85.46%。
未达标企业多数是因为过去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低于25%,或者最近一年营收不足3亿元。数据显示,2023年有6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且过去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低于25%。
此外,修订后的《科创板上市规则》释放了“零容忍”的鲜明信号,进一步完善了重大违法类、财务类和规范类三类强制退市指标,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大幅降低财务造假重大违法退市标准,其二是新增三项规范类退市情绪,其三是完善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
除此之外,还新增“其他风险警示”部分,明确在上市公司出现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或违规担保未及时整改等9项情形时,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