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养老产业链价值显现
作者 袁杰
发表于 2024年5月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的日益严峻,许多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养老产业却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作为养老产业链的重要延伸,殡葬服务业务的市场价值正逐渐凸显。

福寿园(01448.HK)定位中高端客户,盈利能力强,护城河深厚,商业模式优秀,且目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老龄化叠加人均支出提高推动行业发展

福寿园业务构成主要是墓园服务和殡葬服务,其中墓园服务占比82%,殡葬服务占比15%。而核心业务墓园服务中又以墓穴销售为主,占墓园服务营收的90%左右,占公司营收的75%左右。

公司的墓地销售价格较高,定位中高端客户,根据公司2017年财报披露,墓地销售均价为6.8万元。其中定制艺术墓均价为42.7万元、成品艺术墓12.2万元,传统成品墓4万元,前三者合计占到墓穴总收入的八成。

2018年后公司财报不再披露墓地的分类详细价格。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共售出经营性墓穴1.64万个,销售收入19.58亿元,均价11.94万元;按照相关部门规定还配套销售部分公益性墓穴2393个,销售收入701万元,均价2925元。

经统计,福寿园墓地均价自2018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3.1%。

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按照中国人均寿命78岁推算,2027年死亡人口将不低于1200万人每年。这将直接推动殡葬行业需求量的提升。人均支出的提高也推动殡葬市场发展,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2026年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4114亿元,2021-2026年CAGR为8.1%,平稳增长。福寿园做为行业龙头企业,未来3-5年大概率能够取得略高于行业平均8%的增速。

而且,经营性墓地审批政策从严,进入壁垒增强。2012年后,城市土地资源问题日渐明显,部分省市严格控制公墓面积,民政局在管公墓数量逐步稳定于1300-1700家。2018年起,民政部提出“统筹建设公益性公墓,从严审批建设经营性公墓”要求。2021年又发布“放管服”改革通知,将经营性公墓审批权限由省级民政部门下放至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同时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墓地的审批和监管。多地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公墓,这使得存量资产价值逐渐提升。

殯葬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且稳定

与其他行业不同,殡葬行业多为地区性业务。因此业务高度分散,其中大部分服务提供商都是当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福寿园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Euromonitor的资料,2012年五大运营商的合并市场份额仅占殡葬服务业的3.1%,其中福寿园市场占有率1%,仍然排名第一。十余年后的2024年,福寿园总经理王计生在接受专访时提到:“现在仍处于分散的发展格局。外界推测福寿园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2%,其实可能都达不到2%。”

相较其他同样已经上市的竞争对手,福寿园是行业内具有全国品牌知名度的殡葬服务公司,管理的墓园数量和营收规模更是远超同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公司正在尝试入局殡葬行业。

2015年起,泰康人寿通过其子公司以股权投资方式陆续购买了多个墓地纪念园。这些纪念园不仅提供传统的殡葬服务,还结合了文化、教育和旅游元素,旨在打造现代化、公园化的人文纪念园,思路和福寿园类似。

同时泰康人寿推出了生前契约的保险产品,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提前规划和安排自己的丧葬服务。这在欧美以及日本普及率非常高。但是目前在国内接受度的还很低。

也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和殡葬业内公司跨界合作进入殡葬行业。

2015年末阳光人寿便入股福寿园,有意与殡葬业展开战略合作。2020年,福寿园携手百年人寿保险公司,由百年人寿推出定制化产品——“福寿人生”团体终身寿险,将保险产品与殡葬服务相结合,实现老龄服务细分产业的突破性尝试。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