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黎貢山名字的起源有一段故事。“高黎”,是景颇族一个家族名称的音译,“贡”是“山”的意思,高黎贡原意为“高黎家族的山”。后来汉族按汉语习惯,在“高黎贡”后加上了“山”。
如今,这里生活着汉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回族、白族、苗族、佤族、彝族、藏族、德昂族14个世居民族。不少人常年居住在深山里,采摘种植中药材,辨认食用百草,拥有着世代相传的药膳秘方……
密林犹如天堑无处不在的瘴气阴影?
“瘴气”一词常在武侠小说中出现,通常被认为是岭南一带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恶浊之气,类似伤寒,又似疟疾。说它是气体不准确,导致人患上疟疾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蚊虫,而且是在湿热环境下由于动植物腐败才会产生的。“瘴气”一词,更像是古人对在雨林中所患疾病的概念性称呼。
关于瘴气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秦代。《后汉书·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说:“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南朝宋《苦热行》也写:“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从史料中不难看出,一般潮湿闷热、植被茂盛的地方都存在“瘴气”。
在古代,高黎贡山有大片热带雨林,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死亡的动物及植物落叶易于腐烂,人一旦没有做好避瘴措施就会面临危险。潞江坝一带更是闷热异常,传言往来的人常常在夏季因瘴气断送性命,过往商贾谈之色变。但这里偏偏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向缅甸、印度的古代商道。可以想象,在这条通往贸易交换的漫长路途中,商贾们要经历多么艰险的旅程。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先民就利用崇山峻岭的隐蔽环境,在高黎贡山开辟了一条“走私通道”。马队驮着蜀布、丝绸、邛竹杖和漆器从蜀地出发,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从保山向西渡过怒江,越过高黎贡山抵达腾冲,由腾冲出境之后直至地中海沿岸。但怒江汹涌,高黎贡山密林遮天蔽日,瘴气如影随形,一旦出发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打算。即使商贾们成功换回了价值昂贵的海贝与琉璃制品,但归家之路也是漫长坎坷。
为了排解忧愁,并把经验留给后来者,商贾们将跋涉的经历编汇成《高黎贡山谣》,歌谣中唱道:“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直观描述了高黎贡山的季节景象与路途艰辛。
也有探险家想要破解高黎贡山的瘴气之谜。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行至潞江坝。当时正值初夏,瘴气出现,毒虫猛兽出没。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