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葬在重庆金刚碑的朋友
作者 郑劲松
发表于 2024年5月

重庆著名的金刚碑古镇修缮开街以来,我一直不间断地在附近的丛林山坡寻找一座坟茔。这座坟里埋着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说起他,不得不先说到著名作家巴金和他最具小说艺术性的长篇《寒夜》。这部小说是抗战胜利前夕巴金在重庆动笔,于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1947年正式出版。1961年,巴金在《谈〈寒夜〉》一文中写道:“斜坡上”的孤坟里埋着我的朋友缪崇群……他断气的时候,没有一个熟人在场。我得了消息连忙赶到北碚,只看见他的新坟,就像我在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连两个纸花圈也是原来的样子,我不过把“崇群”二字换成了“文宣”。

文中的“崇群”就是作家缪崇群,“文宣”就是《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文中的“斜坡”,就是金刚碑山坳上,现在叫“五指山”的所在。巴金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缪崇群就是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其坟茔就在金刚碑一带。

《寒夜》曾多次重印,巴金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这位“原型”。当年缪崇群病逝后不久,巴金为他写下长达万字的悼念文章《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文中记载,巴金是缪崇群去世三天后才从报上得知消息的,随后又从友人那里知道缪崇群从发病到逝世的一些具体情况:他孤身一人困居金刚碑,长期的肺病一步一步吞噬他的身体。到1945年初,病情恶化,眼皮浮肿,连续咳血,卧床不起,被人抬到医院治疗,没几天就去世了。当巴金赶到金刚碑祭奠亡友时,看到的是荒芜山坡上新垒的孤坟和两个纸制的花圈。这与后来完成的《寒夜》结尾部分的描写几乎完全一致。在金刚碑的山坡上,巴金站在缪崇群的坟茔前,想到这位英年早逝的散文家与自己十几年的友谊,历历往事如在眼前,不禁潸然泪下。

缪崇群不仅是《寒夜》主人公的主要原型,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界重要的散文作家之一。能让巴金如此深切怀念,久久不能释怀,就在于: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个“良善的人”,这,当然尤其难能可贵。

巴金与缪崇群偶然相识,却成为十余年挚友。1931年6月的一天,巴金从上海到南京,去看望正在编辑《文艺月刊》杂志的朋友左恭,左恭恰好外出,接待他的是一位瘦弱的青年人,巴金一问才知,他就是自己已经通信半年的缪崇群,当时正代替左恭编辑《文艺月刊》。巴金后来回忆说:“这不是普通的寒暄,这是肝胆的披沥,心灵的吐露。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