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作者 黄天骥
发表于 2024年5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综观宋代词坛三百年,能文能武,智勇兼备,既可在百万军中斩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又可挥毫万字,指点江山,给朝廷献上长篇奏疏,还能写出风格多样的词作六百余首,除了辛弃疾之外,还能有谁?而且,在词作方面的成就,也只有苏轼可以和他比拟。

但是,苏轼即使有一腔热血,却未执过刀枪,上过战场。当然,在中国古代,文士们一般都会学点武术,健体防身。像词人贺铸,武艺高强,好勇斗狠,也从未跃马横刀参加抗金的战斗。辛弃疾则不然,他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就文学创作而言,也可“笔下横扫千人军”。刘克庄说:“公(指辛弃疾)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八)他认为辛弃疾在宋代的词坛上,已能把各种风格,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达到了词坛的最高峰。

上引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属于豪放中又有“秾纤绵密”的典型。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往往会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说明在创作和研究上,作者会经历从苦苦追求而弄不清楚,到经过勤奋学习和认真思考,进入顿然觉悟的过程。“回头蓦见”等三句,属于豁然开朗有所感悟的最高阶段。于是,《青玉案·元夕》一词,更广为人知,成为备受重视的作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公元一一四○年。那时,宋徽宗和宋钦宗已成为金人的俘虏,辛弃疾的家乡山东历城,也成为沦陷区。因此,他早就有“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在二十一岁时,他组织了两千余人,抵御金兵,并且率领众人加入由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他被任命为“掌书记”,成为义军中的智囊人物。为了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耿京派他带领少数人马奔赴江南。谁知在半路上,他得悉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向金人投降的消息,便当机立断,立即北回,率领五十人直闯金营,在五万军中活捉张安国,挟在马上,献给南宋王朝,并把叛徒斩首示众。想当年,他“气吞万里如虎”,成为朝野皆知智勇俱全的英雄人物。直到老年,他仍被刘过称赞:“此老精神健如虎,红颜白须双眼青。”(《呈稼轩诗》)想必他在青年时代,一定是昂藏七尺,雄姿英发。

上引这首《青玉案·元夕》,写的是南宋时期欢度元宵佳节的情景。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元宵节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它是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从汉代开始,代代相传,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在这天的晚上,明月在天,笙歌四起,户户挂上灯笼,处处燃放烟花。衣香鬓影,萦绕在歌台酒肆之间。这一天,金吾不禁,即使在古代有着妇女足不出户的礼教法规,但在元宵节这一天却可以让妇女“放风”,她们可以到处游逛。于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搔首弄姿,引人注目,或私会相好,密约偷期。实际上,元宵节是我国传统开放性的欢乐节日,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辛弃疾《青玉案》,题为“元夕”,写的正是元宵节之夜。在宋代,人们十分重视元宵节,即使在金人的压力下,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还是要热热闹闹地庆祝元宵佳节。李清照在晚年寓居临安,身势萧条,心情凄楚,但一些友人还不是邀请她共度元宵吗?只是她不去而已。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她就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到了南宋孝宗执政以后,一方面由于金人内讧无力大举南侵,另一方面由于江南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于是元宵节一到,人们又尽情欢乐。据孟元老记载,在过元宵节时,京师的情况从来是:“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东京梦华录·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所描写的元夕盛况,和孟元老所记述的如出一辙。

《青玉案·元夕》第一组乐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写得很奇特。所谓“夜放花千树”,是指在元宵节之夜,家家户户挂上各种各样的灯饰,像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之类。但作者把它们看成是生长在地面上的鲜花,这显得这些“花”(其实是灯)具有活跃的生命力。它们五光十色,鲜艳灿烂,当被东风一下子吹开,便尽态极妍,摇曳多姿。这东风,又把天上的星星像雨点般吹落到地面。所谓“星”,实际上是带着光点的焰火,它上升到尽头,就像星星般向下坠落。在宋代,元宵之夜,是要点放烟花的。据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辛弃疾这组乐句正是从地面、从天空描述烟花,以出人意料之笔,从总体上突现元宵节欢乐繁华的都市景象。

其实,隋炀帝杨广在“观灯诗”里也曾写过:“灯树千灯照,花焰七枝开。”但杨广只是平列两种美景,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艺术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强调东风的伟力,是它吹开了地面的花灯千盏,是它吹落了天空中星星般的焰火。在这里,作者把东风作为迎接元宵之夜的主体和动力,这含义值得思索。在同一组乐句的两句之间,作者又加一“更”字,这既把地面和天空的景色联为一个整体,又进一步强调“东风”的神奇。这一来,在元宵节,寒威渐退,淑气初回,那给人间带来希望的东风,让读者眼界大开,也让元宵之夜增添了浪漫而又欢乐的气氛。晚清词家谭献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起二句赋色瑰异”(《谭评词辨》)。这评价是准确的。有意思的是,谭献说这两句写得“瑰”而“异”,为什么说它是“异”?颇值得我们作深入思考。

如果说《青玉案·元夕》开首的二句,作者首先从整体上展现元宵节之夜灿烂瑰丽的气氛,那么第三句的“宝马雕车香满路”,便是把笔锋回转到具体地写都市元宵的盛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写到元夕:“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歌未彻。”问题是,辛弃疾为什么特别着眼于写路上车马奔驰人流如鯽的动态?我认为,这和他抒写“元夕”的艺术构思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白一点,它为下片写妇女们三五成群在街上笑语盈盈地游耍,埋下了伏笔。

接着的一组乐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辛弃疾从听觉引出视觉,先描写听到了婉转的箫声,再描写移动的月影,这展现出城市风貌在元宵节中风流优雅的一面。同时他使用“凤箫”一语,与“玉壶”相对,又有深意在焉。

所谓“凤箫”,其实就是排箫,吹奏时左右移动,有点像现代吹奏口琴那样的方式。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