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鳊鱼
作者 林卫辉
发表于 2024年5月

生活在《诗经》时代的人们,捕鱼吃或先祭祀后大吃特吃,多次出现在《诗经》里。

《诗经》中有二十多首诗中出现了五十多次鱼,计有鲂、鲤、鱮、鳣、鲔、鲿、鲦、鳟、鳢、鲨、鰋、嘉鱼、鳏、鳖等十四种。鲂,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鱼。我们来看看《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大意是,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鲂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这是以汝水一带女子口吻所唱的民歌,主流观点认为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之作。此诗的产生年代当在西周崩溃之际。从西周早期开始,周王朝就曾不断向淮汉一带拓展统治空间,并在那里驻扎军队。王朝崩溃,还有许多将士留在南方,征夫久役归来,妻子为挽留丈夫而唱此诗。其中“鲂鱼赪尾”已经成了一个成语,鲂鱼就是鳊鱼,这个成语表面理解是鳊鱼尾巴变红色,实则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毛传》有:“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朱熹《集传》有:“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古人认为鳊鱼过于劳累的时候尾巴就会变红,这一说法已被现代生物学否定,鳊鱼尾变红实际上是尾巴布满红血丝,有可能是水质出了问题或者水温波动过大,也可能是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还可能是为了繁殖下一代,吸引异性一起排精排卵,当然了,这些都会导致鳊鱼劳累,也说得过去。

此外,《陈风·衡门》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意思是难道吃鱼,一定要吃黄河里的鲂鱼?难道迎娶妻子,一定要娶齐国贵族的姜姓美女?把吃鲂鱼和娶齐国贵族美女为妻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鲂鱼在美食中的地位。《齐风·敝笱》有:“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意思是破渔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任由鲂鱼鳡鱼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云多得不可胜数。用破渔笼罩不住鱼,讽刺鲁桓公的无能无用,鲁国礼制、法纪敝坏,任由国母文姜在齐国伤风败俗,与其兄乱伦丢丑。《豳风·九罭》有:“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主人拿了细网眼的网捕鱼招待客人,捕到的就有鳟鱼和鲂鱼。《小雅·采绿》中有:“其钓维何?维鲂及鱮。”意思是钓到什么鱼?鲂鱼和鲢鱼。《小雅·鱼丽》有:“鱼丽于罶,鲂鳢。”鱼儿钻进竹篓里,那是鲂鱼和黑鱼。《大雅·韩奕》有:“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意思是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

鲂鱼就是鳊鱼,这个认识从模糊到统一也有个过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鲂鱼是“赤尾鱼也”,他专注鲂鱼尾巴红色。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