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作家》的一种读法
周洁茹又出了新书,《成为作家》。这个题目很像她的风格,简洁清晰,一望而知其题旨。全书共分五辑,分别为“创作谈”“发言”“刊物、编辑与作家”“对话”“对谈”,基本涵括了周洁茹的创作历程以及作家关于写作的全部见解。对于不太熟悉周洁茹的读者来说,既可按图索骥,一窥其创作历程,又可识人辨小,缘径进入作家独特生动的心灵世界。
而对于文学专业者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可能相当复杂。周洁茹从不吝于以尖锐的笔触挑战文学同行的神经。比如,她说自己不再写《油麻地》《佐敦》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是因为“太容易了”,以及微带讥讽地指出世俗观念的偏见,认为只有写长篇小说,方可获得“一个座位”,等等。但是,实在不必太看重这些话。原因在于,一个以文字组合为乐趣而又秉性天真的人,往往自以为勘破了文字的秘密,而轻易服膺于“大音希声”“不立文字”,以为世人同自己一般,并不在乎表象,而只注重真实的内心交流。既然“假作真时真亦假”,那么便反其道而行之。譬如,她自称不读书以掩盖自己在阅读上的勤奋与好品位;用淡漠笔调写人物以平衡内心至深的关切与共情……殊不知,很多人并无太多耐心深究这个世界,字面意义即是通路。因此,这本书以及周洁茹小说的理想读者,应该是有敏锐的感知力,愿意透过文字表象去探索作者灵魂,不会被真真假假的自白干扰。
或许更值得看重的是书中另一些语句,比如,“对自由的渴望,就是我的文学观”“我相信我是被写作选中的”“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写作的理由,肯定是爱”。周洁茹写下这些句子时,也许会带着羞涩的表情。周洁茹还保留着未被驯化的天真与纯粹,还未习惯与世俗和解。她在书中提到棉棉的话:“写作是她可以确定的一件不容置疑的纯洁的事情。”这也适用于她自己。对她们来说,秩序只能存在于混乱,纯洁只能诞生于暧昧。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