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身份
作者 许志强
发表于 2024年5月

维特根斯坦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和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怎样一种哲学有关。要弄懂他的思想,得要去理解他的“图示世界”“逻辑形式”“语言游戏”等概念。而他的逻辑哲学和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不属于传统哲学范畴,论述风格也不寻常。连罗素、弗雷格都说读不懂他的著作,这样一位哲学家是能够被理解的吗?

缺乏专业知识引导,不经过长期研读,是难以理解的。尽管如此,他的哲学著作还是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甚至被简化为金句名言。有人说,“维特根斯坦充满魅力的生活及其复杂的个性,是创作伟大的历史小说的素材”。这是从文学的角度,亦即从心理和人格的角度来看待哲学家的存在。一个被文学化的维特根斯坦似乎更容易让读者亲近,在思想的戏剧性层面上回答“维特根斯坦是谁”之类的问题。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王宇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用常规叙述手法刻画哲学家的思想肖像,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这是一本高质量的著作,材料丰富,叙述流畅,运笔深透,生平故事的讲述和哲学思想的梳理相得益彰,为读者提供了准入的许可。此书很受欢迎,中译本已售出十二万册。在人们少有闲暇阅读大部头纸质书的今天,能有这样一个销量,维特根斯坦受关注的程度于可见一斑。

楼巍教授认为,瑞·蒙克对哲学家前后期著作的理解,总体上他是认可的。也就是说,从专业角度看这是一本合格的著作,显示出作者在分析哲学史方面的功底。尽管专业研究者对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并未达成共识,瑞·蒙克的阐述也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路径,但从个体思想史的角度讲,为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绘制一幅导读图应该是可行的。

评传侧重于讲述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来源、形成及其发展的脉络和节点,将其置于文化和生活的语境中考察,读起来确实不会那么晦涩难解,但这也使哲学的理论氛围变得稀薄了些。读专业文献中颇受推崇的论文,例如,戴维·佩尔斯(David Pears)的《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理论与罗素的判断理论之间的关系》,戈登·贝克(Gordon Baker)和彼得·黑克(Peter Hacker)合作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析性评注》,我们不会觉得生平细节有助于理解哲学论题,因为后者是属于纯思想的领域。正如黄敏教授所言,没有高等数学基础,不了解罗素和弗雷格的数理逻辑理论,是难以研读《逻辑哲学论》这类著作的。传记作品充其量是辅助性读物,不能奢望借此登堂入室,这是必须说明的。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有趣的哲学家。一方面,他的哲学门槛很高,概念精深,令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读者(尤其是作家和艺术家)对他特别感兴趣,将他视为精神世界的同类或向导,而这种兴趣同样是以其哲学著作为基础,倒也不完全是人云亦云,追逐时尚。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存在着两个维特根斯坦?一个是逻辑哲学和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维特根斯坦,一个是文化艺术和伦理宗教的维特根斯坦。前者是以其划时代的哲学贡献著称于世,但是需要专业研究者来理解他;后者是以其传奇性的经历和个性特质而为人称颂,属于传记性、一般人文意义的范畴,虽说要深入理解也不容易,但其受众面无疑要大得多。

两个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应该是成立的。维特根斯坦自己就对罗素说过,他既思考“逻辑”也思考“罪”。他认为,他的《逻辑哲学论》是逻辑哲学和伦理思想的统合,后者(即关于美、宗教和伦理问题的论述)比前者更重要。两个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割裂的,但具体应该以何种方式统一起来加以论述,问题也颇可探究。

时下的导读类著作采用一个相似的结构,还是以哲学阐释为主,加入简略的生平介绍。例如,贾可·辛提卡的《维特根斯坦》(方旭东译,中华书局2002年)、瑞·蒙克的《如何阅读维特根斯坦》(徐斌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楼巍的《维特根斯坦十讲》(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这些著作并未忽略人文性质的维特根斯坦,但也不会用较多篇幅来讲述—事实上还是顾不过来,能把哲学部分讲完整就不错了。

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用传记的框架性叙述来进行统合,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维特根斯坦适合被写成传记,他的事迹随便取出一点来写就足够有料。但是,奇闻轶事的叙述是一回事,刻画其个性和精神世界是一回事。后者需要找到人物的诸个面相的统合点,给叙述赋予调性。

此书用“天才的责任”(the duty of genius)这个概念来解释传主不平凡的一生,为叙述确立调性。相比冯·赖特的《维特根斯坦传略》、诺尔曼·马尔康姆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传》、布雷恩·麦吉尼斯的《维特根斯坦传(1889-1921)》等作品,瑞·蒙克这本书的标题多了明确的概念提示。

一般说来,用“天才”一词来定义维特根斯坦这个级别的人物,似乎没有必要,不能说明什么意义。该书扉页题词告诉我们,“天才的责任”是一个有特定文化来源的概念,摘自奥托·魏宁格的《性与性格》一书,原话是:“逻辑和伦理根本上是一回事,它们无非是对自己的责任。”在瑞·蒙克看来,魏宁格意义上的这种伦理和逻辑的内在统一性,便是传记的叙述所要寻找的那个统合点;维特根斯坦的智力深度和学术贡献,其严苛艰深的个性,对真理和清晰性的追求,应该在这种自我施加的责任意识中予以诠释。

看来,要解答“维特根斯坦是谁”的问题,不能只是生平故事加上哲学分析,还要提炼中心概念。瑞·蒙克的传记体量大卻不芜杂,刻画传主的个性、经历和哲学探索,细致生动且条理贯通,也是因为此书的中心概念具有阐释力,赋予叙述明确的调性。

哲学家有一个纯哲学的面相,也有一个通识人文的面相,这原本不是问题,两者的主次关系是容易摆正的。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