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肇庆到南京:佚失的世界地图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明神宗的年号“万历”(1573-1620)自然成为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明神宗执政之初,励精图治,勤勉务实,这一时期的明朝社会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昌盛,史称“万历中兴”。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一五七二年到一五八二年,为本朝百世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6页)
在地球另一端,与明朝万历同一时期的欧洲正致力于新航道的开辟,以建立庞大的海外贸易链,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明朝万历初期开放、昌明的社会风尚吸引了欧洲探险家们的注意力,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便是其中的一位。一五七八年三月,利玛窦从葡萄牙里斯本乘船出发,绕过非洲大陆,驶入印度洋,同年八月抵达印度西岸的果阿邦(Goa)。四年后,他奉耶稣会之命前往中国传教。一五八二年八月,利玛窦到达澳门,次年进入广东肇庆。依据学者李兆良的考据:“一五八四年十月,就在肇庆的教堂开幕典礼中,利玛窦展示了第一版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没有现存的副本。”(李兆良《明代中国与世界: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页)
学者黄时鉴、龚缨晏对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证。在两位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利玛窦在中国的游历路线:“一五八九年,利玛窦被新任总督刘继文(号节斋)逐出肇庆,移居韶州。一五九五年五月利玛窦离开韶州北上,抵達南京后因处境不好又于该年六月来到南昌,并在南昌生活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页)在定居南昌期间,利玛窦绘制了多幅世界地图,并把这些地图作为礼物送给时任官员,以投其所好。可惜的是,利玛窦在南昌期间绘制的多幅世界地图,无论是刻本还是绘本均已失传,仅有两幅地图摹本被收录在南昌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所撰《图书编》(1613)中的第二十九卷,它们分别是《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依据黄时鉴、龚缨晏的说法,这两幅地图“是利玛窦在南昌绘制的世界地图的摹刻本……我们应把这两种世界地图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同上,第13页)。基于两位学者的观点,那就不得不提及这两幅地图之间的关联。《舆地山海全图》采用的是椭圆形投影法,整幅地图的布局与一五七○年尼德兰绘图师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绘制的《寰宇全图》(Theatrum Orbis Terrarum)极为相似。而《舆地图》采用的是正轴方位投影法,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虽然两幅地图绘制方法不同,但章潢认为“这是同一世界地图的不同投影”(同上)。从观者角度来说,《舆地山海全图》呈现的是以赤道为横轴的椭圆形地图,《舆地图》则以赤道为纵轴,分别以北极和南极为圆心,呈现了两幅圆形地图—《舆地图上·赤道以北》和《舆地图下·赤道以南》。
关于《舆地山海全图》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它临摹自前文提及的一五八四年利玛窦在肇庆展示的世界地图,二说它临摹自利玛窦在南昌期间绘制的多幅世界地图中的一幅。到底哪一种更接近真相,如今难以考证。虽然《舆地山海全图》的绘制以奥特利乌斯的《寰宇全图》为蓝本,但与之不同的是,《舆地山海全图》的中心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在这幅地图的中心位置,利玛窦用繁体汉字“中國”和“大明京師”来标识。在《舆地图上·赤道以北》中,利玛窦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疆域版图的经度进行更精确的绘制。(同上)
一五八九年,利玛窦离开南昌,第一次进北京,却未获准居住权,次年来到南京。一六○○年,时任南京吏部主事的吴中明邀请利玛窦对之前绘制的世界地图进行修改、重绘,很快利玛窦绘制了另一幅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同前两幅世界地图的命运一样,《山海舆地全图》的原图已失传,其摹本保存在明朝官吏冯应京编撰的《月令广义》中。可惜的是,冯应京并未十分精准地摹刻《山海舆地全图》的原貌。在《月令广义》中,原本为椭圆形的《山海舆地全图》几乎被摹刻为正圆形,原图中的经纬线也消失不见。尽管如此,这幅地图上的一些重要信息还是被冯应京保存了下来。在摹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山海舆地全图》仍沿袭了《舆地山海全图》的布局模式,将中国绘制在地图的中心位置,在这幅地图四个角的空白处分别留有文字。右上角是“外三圈天球,定天度昼夜长短影候”,右下角是“图中横竖三十六方,每方中各十度”,左上角是“内一圈地球,分天地五州区境之略”,左下角是“地球横竖经纬界线别方隅、稽度数”(同上,第23页)。
如今《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原本均已佚失,但我们仍能从它们的摹本中探寻到其精妙之处。无论是方位布局,还是绘图方法,这三幅地图都为利玛窦几年之后绘制的另一幅传世之作埋下伏笔。
不可思议的黑郁金香:《坤舆万国全图》
在南京逗留一段时间之后,一六○○年五月利玛窦离开南京,次年一月再次进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