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驰骋三晋 播撒红色火种
作者 王宇新
发表于 2024年5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结束长征,顺利到达陕北。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救国,以发展求巩固。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1936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正式打响了东渡黄河的战斗,拉开了红军东征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东渡黄河,驰骋三晋,播撒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红军东征在山西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惊呼:“晋陕毗连,陕北红军之活跃,实威胁山西之安全。”他一面沿黄河东岸修筑碉堡,加强工事,一面在山西全省加强筹划防共事宜,成立防共保卫团。只是再坚固的工事也无法抵挡抗日的英雄。

紅军东征期间成立的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6年1月19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英勇的抗日红军主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同日本侵略军直接开火。1月27日,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率领红十五军团的第七十八师抵达延长县城。1月31日,军委在延长召开会议,正式将整编后的东征红军命名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司令彭德怀,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总参谋长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参加东征的红军部队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下辖红一师、红二师、红四师。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下辖第八十一师、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下辖第二五○团、第二五一团、第二五二团。红三十军: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下辖第二六二团、第二六三团、第二六四团。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组成后,立即开始了东征的准备工作。2月18日,彭德怀、毛泽东发布东征作战命令。

2月20日20时,东征战役正式打响。红军所到之处,开展群众工作,扩大红军,组建抗日游击队,建立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为争取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实现对日作战,3月12日,红军在郭家掌召开会议,毛泽东决定兵分三路:左路军红十五军团挥师北上,威胁太原,与红二十八军配合,转战晋西北;右路军红一军团挥戈南下,突破汾河堡垒线,沿同蒲路两侧横扫晋西南;毛泽东、彭德怀率总部人员为中路,活动在中阳、离石一带,指挥南征北战。16日,红军按照郭家掌会议的部署开始行动。红军主力展开后,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连续在晋西大麦郊、石口、罗村、四江等地召开政治局会议(即晋西会议),讨论军事战略方针等问题。会议决定: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以发展求巩固”为红军的战略方针,并决定今后党中央不再随军行动。晋西会议贯彻了瓦窑堡会议精神,推动了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的转变,更成为迄今党在山西召开的最高规格的会议。

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进入山西。图为东征红军骑兵部队

红军所到之处,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发动群众,打土豪,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红色政权,组织游击武装。大半个山西沸腾起来了。

随着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山西“围剿”各路红军,为避免与处于优势的敌人决战,保存抗日实力,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月28日,彭德怀、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及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杨尚昆,指出:“方面军在山西作战已无顺利条件”“我军决定西渡黄河”。

从5月2日开始,东征山西的红军各部回师黄河西岸。至5月5日,全部返回陕北。同日,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全国陆海空军、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报馆和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东征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红军东征战果辉煌,正如毛泽东所说,“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

播撒红色火种

红军东征,这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实现对日直接作战等为目的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军事行动,从发起之初就注定了它的辉煌,也注定了红色的革命种子将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