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乔在1978
作者 刘国柱
发表于 2024年5月
笔者(左)和乔素祥在一起

老乔,名素祥,1977年11月17日,从平定县革委会主任岗位调任洪洞县委第一书记,原洪洞县委书记米中兴任第二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乔素祥曾任昔阳县大寨公社书记,其后任寿阳县委副书记、平定县革委会主任。作为大寨干部,自然成为全县乃至全区、全省瞩目的人物。老乔在洪洞任县委第一书记一年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即1978年,洪洞县广大干部群众对老乔印象最深的就是粮食大翻身,解决了长期以来老百姓缺粮的老大难问题。乔书记反对称官道衔,要求大家一律称呼老乔、老米等。笔者其时为洪洞县委运动办公室干事。

勇于承担 下马治汾工程

继下马“学大寨工程”后,又改变国家种植计划:毁棉花种玉米。因何要毁棉苗?因为严重干旱。据2005年出版的《洪洞县志》第四章“自然灾害”记载:“1978年春旱,使几万亩棉花没有出苗。”查有关资料,从1977年10月到1978年4月,210天未降一场透雨,是我省严重干旱的年份之一。查临汾市气象局有关洪洞县的气象资料:1977年10月降雨31.0毫米;11月6.1毫米;12月22.6毫米。1978年,1月无记录;2月降雨15.5毫米;3月9.0毫米;4月0.2毫米;5月17日8.8毫米。直到5月29日,方降雨18.4毫米,接着30日降雨36.9毫米,31日降雨4.6毫米,整个5月份,降雨68.7毫米,这才解除了旱情。面对如此严重干旱,老乔心中着急,整天跑农村,听老农说,再补种棉花只能是“有花没疙瘩”。时间不等人。老乔果断决策:毁棉种秋!就在5月17日降雨8.8毫米后,老乔紧急召开全县广播大会,直通基层干部群众:“凡棉花出苗太差和没有出苗的地块坚决毁掉种玉米;凡能种玉米等大秋作物的地边、渠边、路边、坟边等‘十边’地,一律种玉米或大秋作物,谁种谁收。”

“谁种谁收”?这岂止仅仅是改变国家种植计划,简直是明目张胆“复辟资本主义”!几乎所有干部群众都不敢相信。果然,就在广播大会刚刚开过才两天,国务院发来一纸明传电报:任何人不准毁一亩棉花。大家都傻眼了。老乔牙一咬:“毁!现在补种,还能摘下棉花?顶多收点棉花柴吧!”又过了一周,毁棉补种的玉米苗刚刚出土,国务院又一份紧急明传电文:“不能补种棉花的地方可以补种大秋作物。”老乔哈哈大笑:“我的玉米已经出苗了!”大家跟着松了一口气,同时佩服老乔的胆量。老米感叹道:“老乔啊,只有你敢顶那个血盔子!”那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因而空前扩大,为粮食丰产打下了雄厚基础。老乔曾被中央文件提名为表彰人物之一,群众也戏称“一桥(乔)通大寨”。但如果仅仅为自己的荣誉着想,乃至仅仅为自己今后的升迁着想,而不是从洪洞老百姓还在饿肚子的实际出发,老乔又何必冒这个风险呢?

继战略决策之后,还需得力跟进措施。首先是大面积推广玉米优种“丹玉六号”。经营管理站的同志提出:“引进优种应先小田实验,再大田推广,避免重大失误。”老乔说:“北面的种子到南面,无霜期短的地方到无霜期长的地方,这是成熟经验,不需再实验。”优种,还有强制密植:每亩3500株。这下连老农都怀疑起来,俗话说,“棒子(玉米)地里卧下牛,还嫌棒子稠。现在狗都卧不下,等着收棒子秆吧!”老乔这次没有听老农的意见,他心中有底,不为所动,同时积极从外地调回大批化肥。优种,密植,还需追肥啊。

率先垂范 深入基层指导

老乔的工作作风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务实更扎实。不然,即使有战略决策,跟进措施,也未必能奏效。就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之后,要求所有干部下鄉蹲点包片:常委蹲点包一个片;部长蹲点包公社;科局级干部蹲点包大队;一般干部也全部下乡包村包队。年初订计划,年底要交账。一蹲三年,没有通知,不准回家。严格要求干部,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作为县委第一书记,老乔既蹲点董庄大队,又包曲亭公社,而大部分时间则在全县到处跑,他在包全县啊,同样年初订计划,年底要交账。

1978年5月乔素祥(左一)在地头向老农(右二)请教。左二马洋河(农工部长),右一为笔者

推广优种和密植后,老乔到各公社大队检查时,却看到不少下乡干部对落实措施仍然存在怀疑观望态度。于是,6月4日,召开县社两级干部整风会议,批判了十五种不良现象,包括脱离群众、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言行不一、不求上进等。

继5月底降下大雨,6月13日降雨5.6毫米、19日降雨4.5毫米后,7月份降雨更频繁,2日降雨17毫米、12日降雨8.7毫米、13日降雨达53毫米。这下田间地里,苗和草一起疯长。苗急需间,草急需除,田急需管,而种植面积又空前之大,这需要多少劳力啊,可时不待人!又一考验摆在面前。老乔紧急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全部下地,大战四十天,突击“苗荒、草荒、田荒”!老乔则每天乘212(吉普车)直趋田间地头,看苗情、数株数,验化肥、查进度,严格要求,严厉批评。谁的官大先批评谁,有常委则批评常委,有部长就批评部长,公社书记倒往往挨不上。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