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口是明长城的一处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交界的狼牙岭山口。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岭。”

这段文献中,提及两处重要史实。一是指出狼牙口为两段明长城的交会处。“三关外墙”指“外三关”中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均位于山西省境内,大体呈东西走向,三关之间有长墙相连接,为明长城山西镇所辖。“内墙”位于河北省境内,沿线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内三关”,为明长城真保镇所辖。内、外三关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构成了明长城中的“内长城”体系,并不在大明王朝的北部边境线上,其军事作用主要是拱卫京城。与明“内长城”相对的是明“外长城”,位于北部边境线上,包括明大同镇、宣府镇所辖长城。内、外长城如同一个环,围住了今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西部的部分地区,范围内外还有繁密的城堡、烽火台,于首都北京而言,构成了一个极具战略纵深的拱卫体系。


前段文献中,还特意提到了金末元初的名将张柔(1190—1268),狼牙口是张柔一生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金明昌元年(1190年),张柔出生于易州定兴县(今保定市定兴县高里镇河内村),字德刚。《元史》“列传第三十四”,第一位就是张柔,用三千多字的篇幅概括了张柔的一生。“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后来在战乱期间因组织流民武力自保,逐渐壮大了势力和影响力,被金朝廷“加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到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八月,蒙元大军进入紫荆关,张柔率金军迎战于狼牙岭,结果所骑战马受惊倒地,张柔被俘,索性就带着自己的队伍投降元军,后在元朝廷依然担任旧职。张柔为蒙元屡立战功,尤其重要的是,元太宗四年(1232年),张柔奉元朝命令带兵讨伐金朝,包围并攻克了开封,他“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张柔打了胜仗,但不贪财不害命,只是带走了最重要的图书和士人。“太宗历数其战功,班诸帅上,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张柔奉诏班师回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