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鹰是一只鱼鹰,叫黑子,13岁了,处于从壮年到晚年的过渡阶段。
鱼鹰最大可以活到20多岁,捕鱼年限一般是15年。
26岁的青年渔民苑其祥爱怜地看着这个老伙计,就像看自己蹒跚学步的小儿子。每次打鱼回来,他都不忘留下最好的沙颍河野生鱼喂它,比如船钉(一种四棱锥形、独刺、非常好吃的小鱼)、红眼蚂螂(红眼、红尾尖、体如鳡鱼的中小型鱼类,肉质鲜美)、小黑鱼(“火头”的幼体),这些是沙颍河里肉质最美、口味最佳的本地鱼种(前两种已不见踪迹二十多年,现在偶尔可以见到)。
当然,苑其祥最常喂它的是鲤鱼拐子、巴掌大的鲫鱼,也有鲶鱼,这都是黑子喜欢吃的。鱼鹰一天一顿饭,一顿吃一二斤鱼。一斤左右的鱼,囫囵吞下,连眼都不眨。
从太爷爷那一辈儿就放鹰,苑其祥一出生看到的就是鱼鹰和鱼,后来当兵8年,转业后立即干起了家传老本行。
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那个穷啊、难啊,过来人都知道。鱼鹰捕鱼收入比一般人家的“母鸡银行”强得多。当时,谁家有几只“黑毛弯钩”(指鱼鹰),说媒的准找上门!
过了九月九,鱼都闭了口。
天冷水清。每年农历九月后,沙颍河水越来越清,清得能看到底。
靠水吃水。沙颍河,是淡水鱼的天堂;鱼,是孩子的学费、家里的麸子面、看病的救命钱,是渔民一家的指望啊!
沙颍河鱼鹰捕鱼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这时候天冷水寒,鱼类游动不灵活。时节一到,“鱼把头”传话,定于某月某日集中开捕。之后几日,漯河、平顶山的渔民会先后来到周口,一时间,以紧邻沙颍河的许湾乡小苑庄为中心,鹰船和鱼鹰能在河里排一二十里地,就像打仗前千军万马的集结,壮观极了!
为啥以小苑庄为中心呢?
许湾乡小苑庄东距新站镇码头18里地,是全淮阳唯一一个主要以鱼鹰捕鱼为业的自然村。全村100来户,几乎家家养鹰、户户驶船,男女老少,没有不会驾船、使网、凫水的。家里的男人上船捕鱼,女人孩子跟船收鱼卖鱼,沙颍河、贾鲁河、流沙河、七里河,附近的大小河流,常年都有小苑庄渔民的鹰船;在周口镇、商水小集、沈丘槐店、项城老城,小苑庄人放鹰卖鱼的名气很大。
那年月,沙颍河也就五六十米宽(相当于现在的一半),小伙子从河北岸扔砖头,劲儿大的可以扔到河南沿儿。
“那时没有车,挑船全靠两肩,就是从平顶山过来,也是提前两三天起五更打黄昏步行而来。一只鹰船加上鱼鹰和渔网,六七十斤重。这还是干网(当时都是麻线网,没有绞丝网),湿网就更重了。”苑其祥说。
这样的集中冬捕,年年不断。
鱼鹰群捕鱼,是沿河逐段进行的,或向上游,或向下走,干一阵儿,歇一阵儿,渔民叫“撒帐子”(拟音)。
比如,从周口老桥到新站镇,40里的河段分成段,一段一段往下走。每一段集中捕鱼,几里地的水面布满鹰船和鱼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