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第一次张望黄石西塞山。也有对话,对话的内容无关西塞山,有关亲情、人生。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弟弟苏辙也连累受贬筠州,担任酒监。公元1080年5月,苏辙赴任前,他奉嫂命,到黄州寻兄。
5月榴花照眼红。苏辙从河南商丘启程,渡淮河,进扬州,出九江,过西塞,恰遇风雨大作,长江白浪滚滚。人不留客天留客,冥冥中注定苏辙要在黄石逗留,注定一段文坛佳话以黄石为载体千古流传。
苏辙来了。他的扁舟拐进磁湖镇旁的湖江接口,摇进磁湖,系泊船石(后称“苏公石”)。
苏东坡在黄州闻讯,悲喜交加,追怀陈州之别,几已半年,兄弟俩又将在黄州重见,一切恍恍惚惚,如在梦中,作诗代简,倩人往迎:“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邱。不向邯郸道中见,却来云梦泽南游。睽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
坐在船上,细细欣赏晨光曦微中的江水,浩渺的水面上笼罩着蒙蒙烟雾,显出一片宁静,小舟轻盈前进,犹如划破千顷碧绿色的玻璃。置身在这样自由美好的天地里,禁不住想起去年在御史台狱囚房里的生活。“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他就在这井底,战战兢兢地过了一百多天——“余生复何幸,乐事有今日”。他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可以享受久违的亲情。
在这样的氛围中,苏东坡想到弟弟《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中的诗句,“好语似珠”,不难体会出一股暖暖的新意,与这种暖意相表里,是苏辙这首诗所表现出的血浓于水的挂念。
他也想起了巴河下游的那座“山形依舊枕寒流”的西塞山,那个周瑜操练水军的散花洲,那个西塞山边钓台上蹲坐着一竿鱼钩、一顶草帽的烟波钓徒。他系好船缆,拾级而上,站一处高地,朝下游方向打着凉棚凝望:江水茫茫,两地相隔,他在巴河这头,西塞山在下游江南那头……
苏东坡第二次张望西塞山,大概是公元1082年。
这年他的处境比刚来那会儿好多了。吃住基本解决,州官徐君猷仰慕苏东坡人才,不但时常接济,而且对他的行动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相对自由,让他打开了一扇窗户,朋友向他走来,山川河流向他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