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朵朵
作者 杨满沧
发表于 2024年5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深秋,霜天寥廓,层林尽染,江水静流,杜牧已经四十二岁,这是他转任池州刺史的第二年。

九月九日重阳节,好友张祜前来拜会小聚,两人相约带上酒肉,一起去齐山登高望远。张祜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号称“张公子”,一生存世三百多首诗,远比不上杜牧的五百多首高产优质,当然也更没有杜牧的女人缘好。在当时的文学圈,为张祜赢得盛名的那首《官词》却很简短。“故国三千里,深官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凭这首诗一举成名,仕途却十分坎坷,如深宫女子般幽怨。和张祜同时代的元稹也是诗人,和白居易是好哥们儿,因为出身好,名气大,依靠婚姻攀附当上大官,还先后拥有崔莺莺、薛涛、刘采春等唐代才貌双全的女人做情人,在政坛、文坛影响力很大。元稹看不起张祜,评价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格调不高,影响社会风俗教化。故此,张祜一生仕途坎坷,被元稹的那张“大嘴”所害不轻。

杜牧与元稹的观点不同,和张祜成为好朋友。杜牧出身显赫,一生经历丰富,但同样仕途不顺,或许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杜牧少年成名,二十三岁时便写下著名的政论散文《阿房官赋》,文采飞扬,佳句连连。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当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跨学科两中进士,非常得意。“星汉离官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杜牧名声大噪,随即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相当于社科院院士。杜牧的起跑线就是别人的终点线,仕途看似前程似锦。但是,其一生却不得志,在扬州曾做过牛僧孺的秘书,于青楼中花天酒地。在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杜牧在官场转来转去,一直没多大进步。杜牧与张祜有共同语言,重阳节一起携壶老酒,登上市郊的齐山。“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两人放眼望去,远山秋意正浓,江上波光粼粼,倒映着群飞的雁阵。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可是,像这样欢乐的机会实在太少了!让我们老夫聊发少年狂,采撷一把黄菊花,插满斑白的头顶,尽兴而归,在酩酊大醉中酬答良辰佳节。古往今来皆如此,大可不必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伤怀感慨。“牛山下涕”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上》。春秋时期,齐景公游牛山,他北望国都,涕泪横流地说不舍得如此美好之江山,离开尘世去死。艾孔、梁丘也都跟着哭了起来。晏子反倒哈哈大笑,劝导他们说人生无常,哪管你是庶民布衣,还是王公贵胄,都免不了一死。杜牧在不惑之年,明白了世事无常才是有常,齐景公是自寻烦恼。

满头插上菊花,并不是疯癫,而是古人的时尚风俗。南朝梁代的简文帝萧纲是位风流的文青皇帝,其在《茱萸女》诗中有记载:“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女子纤纤玉手,采摘茱萸花后,和“鬟簪”之类的金玉头饰一起斜插在头上,风韵迷人。一位俏皮浪漫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飘过。唐代王维十七岁时,曾在重阳节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因思念而伤感,因伤感而打动人心。遍插茱萸与头插菊花一样,直接插进一代代中国人心灵中的乡愁深处。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头上插花何必等到重阳节?春光明媚里,古人曾在头上插满杏花、梨花、牡丹等等花卉。“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杜牧《杏园》)一夜春雨过后,采摘杏花插头的公子哥、小姐姐太多,竟然把整个杏园的杏花都摘光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买杏花比上树攀枝摘取高雅,买回不仅可以插入瓶中,还可以戴在头上。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