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湾入圈”后,阳江如何乘势而上弯道超车?
作者 胡利超
发表于 2024年4月

广东阳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一枚吃货的视角:每年开渔节让人心神向往,浩浩荡荡的渔船队伍奔赴辽阔的南海渔场,将生猛海鲜逐一送上餐桌。

一位文博愛好者的视角:来自宋代的“南海Ⅰ号”在海陵岛的“水晶宫”中逐渐苏醒,这里解锁历史的密码。

在“候鸟”过冬体验中:天南地北的游客在阳江过冬,享受暖阳和美丽风光。

理解安居乐业的视角:除最具幸福感城市外,本地人挂在嘴边的俗话“阳江贵地总无忧”,也是幸福阳江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阳江坚持制造业当家,“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调味品之都”等品牌越擦越亮。同时阳江持续挖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文旅市场热度不断攀升。随着阳江加入珠江口西岸都市“朋友圈”,“融湾入圈”成为阳江高质量发展命题中的应有之义。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主战场中夺得先机、弯道超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都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余金富。

余金富介绍,阳江跨步迈入“实质性融湾入圈发展”历史新阶段,将用好“湾+带”联动机制,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率先承接大湾区优质资源和产业外溢,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

“海丝名城”文旅流量变游客“留量”

南都: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出圈爆火,广东各地文旅、自媒体也陆续开卷,打造推介城市IP,您是否关注到这一现象?从阳江的观察来看,线上的火爆有没有变成线下的客流、旅游收入?

余金富:我们高度重视文旅宣传,聚焦打响“海丝名城”城市品牌,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媒体呼应,协调线上线下联动,全力开展旅游宣传推广工作,助推全市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在线上,持续挖掘宣传阳江历史、海丝文化、非遗文化;推荐精品旅游线路及一系列极具阳江特色的文旅活动,诚邀网友畅游阳江。在线下,开展多城联动、“双向奔赴”,前往重庆、成都、济南等城市宣传推介阳江文旅资源,借助深圳文博会、香港国际旅游展等国际性平台进一步提高阳江文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通过线上线下互促,阳江文旅热度持续攀升,文旅“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45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6.9亿元,分别增长65.3%、113.1%,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4年春季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大幅增长378%、329%。

坐拥3大国家战略

南都:阳江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如何推动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齐头并进?

余金富:阳江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尤其适合发展临港工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在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阳江提出打造“4+4”支柱产业,加快推动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齐头并进,构建极具阳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融合开发“闯新路”方面,阳江将推进海上风电资源集中开发利用,打造“海上风电+储能”市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探索“海洋牧场+海洋休闲旅游+海上风电”等发展模式,推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和多业态融合发展。

在发展装备制造“育动能”方面,将高标准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核心区,加快形成以海上风电为龙头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链条国际化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持续完善“一港四中心”生态体系。

在聚焦县域经济“固根本”方面,我们是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经,完善县域发展规划布局,做“土特产”文章,把县域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统筹推进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加快世界级渔港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

另外,我们还要打造亿吨大港“强支撑”。目前,阳江已开通“阳江-盐田”海铁联运班列,正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共建“组合港”。

本文刊登于《南都周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