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圣为辅助诸生研习《仪礼》而编纂的一部礼学文献汇编,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在儒家经典中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礼记》中的“记”就是指对“经”作解释阐发的文章,近似于经传的“传”。相比《周礼》《仪礼》,《礼记》集中体现、阐释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修己安人”的思想,亦即“内圣外王”之道。清代焦循云:“《周官》《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必先明乎《礼记》,而后可学《周官》《仪礼》。《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礼记》所阐述之政治、哲学及人伦等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礼记·曲礼》开篇明义:“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修养身心并付诸践行可称为美好的德行;行为端正,说话合乎正道是礼的实质。《礼记·儒行》中的“砥砺廉隅”一词则很好地诠释了该思想。砥指细腻的磨刀石,砺则指粗糙者,砥砺合指磨刀石,亦指磨炼锻炼。“廉”之本义为“堂屋的侧边”。“廉隅”意为棱角,用来比喻行为、品性端方(不邪曲)、不苟(不苟且)。“砥砺廉隅”即告诉人们通过磨炼言行举止和心性,使品性端正不苟,实质上是做到以“廉”的标准来修身践言,达到清正廉明的人格理想和修养智慧。
《礼记》一书不仅阐释了“砥砺廉隅”之含义,并对其践行路径也做了系统论述。
一、廉敬修身,以忠信不贪为宝
“廉”不仅指一种普通的伦理道德,更指一种政治伦理道德。《礼记·乐记》云:“廉以立志。”强调为官施政,应以“廉”为本,做到廉洁律己,而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修己以敬,保持恭敬。
“修身”,通俗说来就是修身养性,涵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修己以敬”语出《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在这里,孔子将“敬”作为一种修身态度。《礼记·曲礼》云:“毋不敬,严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凡事莫不恭敬,须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时刻保持恭敬,天地万物可安于本位,万物可发育长成,气无不和,风调雨顺,各种祥瑞皆会到来,人之聪明智慧,亦由“恭敬”而生。曾国藩曾立下十二条修身规矩,称为“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简短十数词,展现出对修身的严格要求。
廉敬修身的核心是以忠信不贪为宝。《说文解字》云:“敬也,尽心曰忠。”在古代,“忠”有小、中、大之分,分别指向皇帝、朝堂宗庙和天下苍生。忠信一般指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诚厚道而又严肃认真。言行举止忠义,值得别人相信,也会受到别人尊重。古人认为忠臣看到国君有过失,能够犯颜直谏,不能一味地顺从他的过失,谄媚巴结,不叫忠臣。《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行得通。《易·文言》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君子为增进品德而修营功业,忠信则可以增进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