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书目已经发布,“四书”之一《孟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墨子》、中国古代农科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以及《灵宪》《营造法式》《论衡》《海国图志》《颜氏家训》《左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十余部闪烁着多元先贤思想光辉、流传千古的中华典籍将在新一季节目中与大家见面,涉及史学、文学、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我们将对这批典籍进行逐部解读。
古人讲究“修齐治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作一体,逐层推进,而“齐家”便是其中关键的环节。这是因为家庭既是个人生活的起点、道德养成的源头,又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相当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传承,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文化。
而谈到家风文化,就不得不提由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了。
芝兰玉树,欲生阶庭
家训是什么?《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训的本义是教导,家训就是家中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导,又有“家诫”“家诲”等别称,可见“家训”天然带有训诫和教诲的意味。但正如之推所说:“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古代圣贤已将各种训诫的“大道理”讲得很完备了,更何况“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序致》),近世以来阐释“大道理”的著作亦是层出不穷。那之推为何还要冒着“屋下架屋,床上施床”重复说理的风险,为颜氏子孙留下一部《家训》呢?
从时代环境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与皇帝共享天下,而这些阀阅之家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往往十分注重家庭和家族教育。东晋时,谢安问子侄辈:“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大家一时答不上来,唯独谢玄应声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世说新语》)谢安听后很高兴。其实,希望自家子弟成为“芝兰玉树”,既是时代风气,又是人之常情,只不过在门阀政治盛行的年代显得更为突出,颜氏家族也不例外。
更何况颜氏家族来头不小、世德传衍,据之推所说,他们先祖“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祖上乃孔子高足,所谓“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诫兵》),比如位列孔门“德行”首科的颜回,正是之推的祖先。
即便不提远祖,单说近百年来的,颜氏家族也堪称门风优良、人才济济。之推九世祖颜含,东西晋之交的儒士,《晋书》盛称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其三子“并有清誉”。之推的祖父颜见远、父亲颜协“并以义烈闻”,而且颜协还“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
正因此,之推才自信地宣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序致》),他不仅深受颜含遗训的影响,如“婚姻素对,靖侯成规”(《治家》,颜含谥曰靖)、“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止足》),而且还称自己尚在年幼之时,便跟随两位兄长侍奉父母、学习礼仪,家中长辈也循循善诱、温言勉励,“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序致》)。祖辈代代相传的好家风、长辈耐心的教育、家庭的温馨氛围,都让他深以为念。
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特别注重子弟教育的环境影响下,加上之推从小便深受颜氏家风的熏陶,又出于希望子孙成长成才的人之常情,他都感到有责任要写作《家训》,将颜氏家风传承下去。
身仕四朝,饱经世患
之推之所以要留下《家训》,除了时代的影响和家族的传承外,更与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慕贤》)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颜之推(531—约590),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永嘉之乱后,颜含随晋元帝衣冠南渡,颜氏遂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世代繁衍。等到之推出生之时,北有东魏、西魏政权,南为南梁政权,正由梁武帝萧衍统治,而此前南方已历经了东晋、刘宋和南齐三个政权的更迭了。
我们知道,之推从小便深受父辈的勉励,但不幸的是他九岁丧父,家道中落。面对颜家“家涂离散,百口索然”的困局,之推的兄长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或许是怜惜幼弟,他们不免对之推有些过分宠爱,管教不严,以至于“有仁无威,导示不切”(《序致》)。
之推十二岁时,遇上武帝第七子梁湘东王萧绎讲解《老子》《庄子》。他出于一时好奇,便与萧绎的门徒一同听讲,但空谈玄理并非其所好,回来便开始精研家传的《周礼》《礼记》《左传》等儒家学问,同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并写得一手“辞情典丽”的好文章,“甚为西府所称”。
之推年少得志,又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因此颇为当时纵情任性的名士风度所染,“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与其父颜协“修饰边幅,非车马未尝出游”的端方形象恰成鲜明对比,“时论以此少之”。
然而,承平的岁月很快一去不复返。太清二年(548)八月,南梁爆发侯景之乱。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软禁武帝;五月,武帝在忧愤交加中被活活饿死。太子萧纲随后即位,改元大宝,是为梁简文帝——而这年之推刚好十九岁,在局势危急之下,他“未成冠而登仕”,被萧绎任命为湘东王国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
大宝元年(550),萧绎派世子萧方诸镇守郢州,并命之推为中抚军外兵参军,掌管记。二年(551),侯景“访知郢州无备,兵少”,便让部下宋子仙、任约率轻骑攻袭郢州,城破,将方诸、之推等人一同俘至军中,并多次想杀掉之推,所幸侯景军中的行台郎中王则再三救护,之推才免于一死,随后他便被囚送至
建邺。
552年,侯景之乱最终为萧绎平定,他也借此即位江陵,改元承圣,是为梁元帝。此时之推也从建邺回到江陵,萧绎便命其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
萧绎登基后,他的兄弟子侄都在觊觎皇位,战争仍旧继续。此时,萧绎的侄子萧詧(chá)遣使向西魏称藩,请求归附。554年,西魏派兵进攻江陵,萧詧则出兵会合。最终西魏军攻陷江陵,并“虏其男女十余万人,收其府库珍宝”,萧詧以土袋闷死萧绎后,自己则登基称帝,是为西梁——而在江陵城陷之前,萧绎竟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造成继秦始皇焚书以来中国文化史上又一次大浩劫——而在此次江陵之祸中,之推又遭西魏所俘,但西魏大将军李穆很看重他的才华,将他送往弘农,令其执掌自己兄长阳平公李远的文书工作。
当初,梁武帝于太清元年(547)派侄子贞阳侯萧渊明接应南下投梁的侯景,不料途中却为东魏将军高澄所俘。550年,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趁机执掌朝政,并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己则登基称帝,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即齐文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