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耳”
作者 富丽
发表于 2024年6月

人的五官各司其职。下面,我们来说说耳朵的“耳”。

“耳”的甲骨文字形,像人耳朵的形状。金文字形甚至把耳廓内部的样子也勾勒出来了。后经小篆、隶书,到楷书,逐渐变得不那么象形了,就有了今天的“耳”。

“耳”从一开始就是表示耳朵这一听觉器官。许慎《说文解字》:“耳,主听也。”说的是耳朵的功能。《诗经·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大意是说,你的牛群过来了,牛儿们的耳朵摇摆不停。“湿湿”是形容牛反刍时耳朵摆动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于耳欤?”这是孟子和齐宣王之间一段对话的内容,大意是说,是因为美妙的音乐难以满足听觉的享受吗?

“耳”随之也表示“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比如我们熟悉的“木耳、銀耳”等。《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在茂盛的卷耳丛中采了半天,还不满一小筐。“卷耳”这种植物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叶子形状像老鼠耳朵。古代有一种名为“耳杯”的酒器,其名称的由来缘于杯身两侧各有一个耳朵形状的凸起,便于持握。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