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学游备受关注和青睐。在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类似活动早已有之,并且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最早的周游、到壮游,逐步演化成为研学游。
周游列国 遍访名师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研学游的肇始。
当时,孔子在曲阜招徒讲学,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决定率弟子们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寻求名师。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陈、宋等各诸侯国。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沿途拜访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师。据《大戴礼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除了孔子,当时赫赫有名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们通过游学获取更多的学问,个个学识渊博,著作甚丰。
到汉代,游学之风更为盛行,司马迁就是典型代表。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的这次游学,为他撰写千古名著《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周游带动游学,远游异地,拜访各地名师,或当面请教,或投身门下,求知如渴,这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传统。
壮游十万里 用脚步丈量祖国
所谓壮游,就是怀抱壮志而远游,另外一层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在壮年时代,外出旅游和游学,壮游使他们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同名诗歌《壮游》,其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極,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大约二十岁那年,他从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