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和社会阶层异质性——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探索
发表于 2024年6月

择偶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和社会阶层异质性——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探索

周扬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讲师

本文节选自《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6期

当前中国社会中,配偶在年龄、收入、家庭背景、房产、教育和长相六项维度上的特征,均会对人们的择偶偏好产生显著影响,但不同维度特征的重要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人们普遍会选择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属性的人作为理想配偶。但配偶年龄增加带来的负效用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配偶其他特征一样的情况下,还是更加偏好相对年轻的伴侣,不过相对于其他择偶维度而言,年龄维度的效用较低。外貌特征在择偶时属于稀缺产品,从偏好和效用的角度来说,人们在择偶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这意味着,在结构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貌与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交换婚姻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配偶的长相,而女性比男性更加看重对方的收入、家庭背景、房产和教育等社会经济地位特征。总体而言,男女差异性的择偶偏好表明人们对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认同。由此可见,虽然社会变迁带来了多样化的婚育实践,婚姻的性别化差异期待仍然是深刻而长远的。在男性群体中,相较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会显著地期望女方也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对于女方的家庭背景、房产等其他社会经济特征的偏好也显著更高。这表明,与未受高等教育的男性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会显著地提高自身的择偶标准。

女性群体的择偶偏好与其所处社会阶层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以城乡户口这一先赋性特征来区分阶层地位时,城乡女性在各个维度上的择偶偏好无显著差异。但以高等教育这一自致性特征来区分阶层地位时,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表现出了分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相应提高对配偶的教育特征的要求,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在教育维度上呈现明显的向上择偶偏好。原因可能在于教育并不仅仅代表社会经济地位,还意味着文化资本。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