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下旬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成功举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和全球制造业的第一生产基地,审视中国经济的变革,一直都无法脱离东亚乃至全球大势。即使在“内循环”变得愈发重要的时代,也是如此。
和全球大势相比,我们更不能忽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各经济体之间不但互相影响,而且共同承受着全球产业变革和资金跨境流动所带来的冲击。对东亚经济体来说,很多冲击有着共性,而对策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是各经济体在宏观经济体制和金融资产结构上的相似性所致。
比如,在金融资产的结构上,除了购买物业之外,日本社会的居民资产配置多集中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或者通过购买债券的形式来持有金融资产,而股市并非居民资产配置的最大宗。这一宏观上的资产结构特征,和美国的模式截然不同,但和中国社会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时候,中日之间有一些相似性可以探讨。
5月中旬,统计结果显示,一季度日本GDP环比下降0.5%,按年率来计算,下降了2.0%。除了宏观数据不好看,在股市,日经指数经历3月中旬超过4万点的高点之后,开始下降。要知道,在2020年疫情暴发时,日本股市在2万点徘徊,这几年,已经翻了一倍。
在这种情况下,为刺激经济,日本又采取了本币贬值的办法。在4月份,日元兑美元一度跌破160比1,为34年来日元汇率的最低值。
中国的宏观数据好于日本,人民币汇率也更坚挺,但不容否认,中国经济在转型的路上也有自己的事需要应对。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每一点细微变化,不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也事关中国经济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从5月中旬开始,中国楼市迎来了一次不小的政策转向,政策力度空前,并直指市场两大难题—房企融资难和去库存慢。在强大的政策势能作用下,市场的变化开始了。
放在全球资金流动的大背景下,如果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考察其内部大类资产价格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日元的贬值
作为东亚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近期经历了三件大事。首先是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解除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设定在0%至0.1%区间。这是日本时隔17年来首次加息。另外两件大事分别是:日本股市下跌,日元贬值到了历史性低点。
对这几件事的解读,一些观点显得十分凌乱,在公共传媒空间营造了一种日本经济将再次衰退的既视感。事情并非如此,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理清这几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日本退出负利率的直接原因,是通胀开始抬头;当通胀上行,达到预期,央行自然就会退出过去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负利率。但是,日本央行和美联储所面对的通胀截然不同。
对日本来说,通胀抬头等于过去长期的通缩结束了。通缩对经济增长具有最强大的杀伤力,因此,通缩结束、通胀抬头等于央行刺激经济终于有了效果。这种温和通胀的恢复,也是日本从“安倍经济学”启动以来所一直期望达到的政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