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的年轻人,自愿“下放”农村
作者 张渝
发表于 2024年6月
制作/本刊記者 郭嘉亮/Midjourney

在英国读完硕士,苏乔回来北京实习,她用压抑来形容这段经历。

在她看来,汇集了许多“大厂”的北京,每天的上下高峰时期地铁都超负荷运载。她形容,到了晚上10时,海淀区的写字楼上灯火通明,每一栋楼的楼下都排满出租车,等待着下班赶不上地铁的白领们。

在北京,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太多了,苏乔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苏乔在体验了这样的生活之后感叹:“我读那么多书,赚那么多钱,就是为了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苏乔在求学阶段,参加过一些乡村类公益项目与组织,在北京实习之后她选择了参加广州银林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去到一个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村庄学习种地。

选择回去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彼时的苏乔已经走向独立,她只希望有收留她的地方;其二则是学习人类学的苏乔认为,自己从本科以来一直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与实践太过于浅薄,她想真正进入田野从事生产。

银林村位于广州市接近清远的边郊从化区,距离市区天河区有50公里远。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外来村民聚集务农。苏乔粗略统计有40—50户。这些“新村民”有的在银林农场做实习生,有的在独立农场务农,有的单纯在此定居。他们过着社区化的生活,经常聚餐或进行羽毛球等体育活动。

苏乔形容,他们想要过一种集体化生活,在追求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实习农民

真正把脚踩进泥土里后,苏乔意识到,她之前农村工作经验是完全脱离生产的、不管用的。

在来到银林农场的那些日子里,苏乔过着朝六晚六的生活。银林生态农场主要运营模式为种植生态农产品并发到线上售卖。苏乔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种植这些农产品。

最初,苏乔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不能用手生形容,简直就是眼生。当农场指导的农民吩咐她拔掉一根杂草,苏乔却把菜苗给拔掉了。在往后的一个月里,苏乔都经历着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农场里闹出这样笑话的远不止苏乔。

自然与乡土不会给城市知识分子们慢慢适应的机会。

同样是来到银林农场工作的张华,也曾闹出失误,即使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其他农场实习过。

没有经验的苏乔失误在生产端上,而已有经验的张华则失误在销售端上。

张华在银林农场工作期间,农场试种很多不同品种的番茄,从质感上分有硬果番茄和软果番茄,前者适合快递,后者只能活动采摘或现场购买。

有一次需要打包番茄发售时,由于正常用于发货的硬果番茄数量不够,所以张华错把软果番茄发给客户,番茄在途中相互挤压烂掉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品种不能用于快递。

后来,银林农场就再没种这种软果番茄了。

在银林农场时期的张华,已经在农业生产上有一定经验,但他在第一份农场实习经历里,也会闹出苏乔这种失误。

当时,初来乍到的张华,并不能分清楚什么是除草剂,什么是除虫剂。当农场里同事让张华使用杀虫药时,他却把这些除草剂错当成杀虫药喷在了瓜田上,最终换来了农场的损失与农夫们的斥责。

从城市来到田野的实习生们,对土地抱有美好的幻想,但是其生活经历并不能支撑他们很快上手农业生产生活。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