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阴谋论”花样再翻新
作者 陶短房
发表于 2024年6月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携带科研设备在月球上行走

5月3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六号”成功发射,随后释放了携带的巴基斯坦“立方星”月球人造卫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

和“科学热”伴生的往往还有“传闻热”:自5月起,各种版本的“阿波罗登月伪造说”,悄然在国内某些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配版”“低配版”“进口版”的传闻

“高配版”的“阿波罗登月伪造说”,特点是“言出有据”,引述了官媒所刊发的中国权威专家证词。

被引用最多、“说服力”也最强的,莫过于“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当天,央视特别节目《嫦娥揽月:嫦娥六号发射》邀请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裴照宇现场分析后,被持“伪造论”者截屏引用的一句话—“没有找到那个……阿波罗盆地的那个”。

裴照宇这句话,被许多引证者解读为“含蓄否认阿波罗载人登月的事实”。个别人甚至将此后美国宇航局(NASA)就“嫦娥六号”发射的一番评述,解读为“试图自证清白”“欲盖弥彰,否则何必这么快反应”。

正如部分科普学者所指出的,看似最有“说服力”的“高配版”,其实在内行眼里反倒是最不堪一击的—因为此“阿波罗”非彼“阿波罗”。

“阿波罗盆地”系为纪念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而命名的陨石坑,位于月球南半球;而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的着陆点则位于“静海”盆地,系在月球北半球,两处地点相去甚远。

此次“嫦娥六号”拟定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艾特肯盆地,地理位置较接近同样位于南半球的阿波罗盆地,却离阿波罗11号着陆点—北半球静海盆地甚远。从常理推断,“嫦娥六号”及其搭载物看到阿波罗盆地的概率,远较看到阿波罗11号着陆点为大,所以电视主持人如是问,裴照宇如是答,都是并无“微言大义”的常规科普问答。

NASA对中国探月计划的进展虽百感交集,但前述发言却是对“嫦娥六号”发射成功的直接反应,之所以如此迅速也正因为要尽可能贴近“嫦娥六号”发射成功的时间,和“洗地”恐怕关系不大。

由于“高配版”不胫而走且愈演愈烈,包括“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太空文化传播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君毅在内的许多专家,也都出面澄清、科普。

“低配版”较简单,通常用文字或CG之类,将阿波罗登月概括为“好莱坞特效”,并随附长短不一的议论或不知来源的图片,通常并不在意证据链是否闭合,甚至不太关心论据、论证本身。

“进口版”,顾名思义即将境外支持“阿波罗登月伪造说”的论点、论据、论证,搬运到境内平台,以“外国人甚至美国人都不信,你们居然还敢信”的逻辑,说服国人相信其“伪造说”。

“进口版”也可细分为“低配进口版”和“高配进口版”。

“低配进口版”又称“油管搬运版”,主要特点是连篇累牍搬运境外网络平台上持“阿波罗登月伪造说”观点的各国网友的论述,将之展现在国人面前(当然,有些人会做一些剪裁加工,如刻意定向筛选合口味的网友论调,而忽略不合口味的)。

“高配进口版”则会引经据典,将境外有代表性的“偽造说”论证转译过来。此次因“嫦娥六号”发射成功而在国内泛起的这波“高配进口版”质疑,集中引述的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之一巴兹·奥尔德林在被问及“为何这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去月球”时,曾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去那里。事情就是这样”。

一些科普学者指出,奥尔德林的确说过这话,但被误解了。

这波“高配进口版”质疑,集中引述的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之一巴兹·奥尔德林在被问及“为何这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去月球”时,曾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去那里。事情就是这样”。

他说这段话时是2015年9月5日,当时正出席华盛顿特区国家书展,一名自称Zoey的女孩提问:“为何这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去月球?”奥尔德林答:“因为我们没有去那里(Because we didn’t go there)。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没发生,了解原因是很有用的。这样将来如果我们想继续做某件事,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过去某件事会停止,这样才能继续下去。”随后他还提到“当年我完成了总统交付的任务”“对于能向全世界分享我所做到的事感到高兴”。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奥尔德林的本意是,对阿波罗登月计划落实后,美国长期将探月项目束之高阁表达含蓄不满,并未否认自己参与的登月事实存在。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