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下山:北大天才柳智宇的还俗抉择
作者 张锐
发表于 2024年6月

思索再三,出家十二年的贤宇法师决定下山。这一次,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下山,而是真正的下山。

如果不是下山风波,人们几乎已淡忘这位多年前的话题人物:削发为僧的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2006年,柳智宇入选奥数国家队,参加斯洛文尼亚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满分金牌,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四年后,柳智宇在申请到麻省理工大学研究生之后选择出家——他想证明自己并非失败者,不是因学不下去数学而出家。在北大数学系这个“怪物坊”,当时同学们都选择出国、考研等。

高中物理老师的父亲和工程师的母亲从武汉风尘仆仆赶来,以为他只是一时情绪,却在一次次失败的劝说中意识到,木已成舟。一位受父母之托的武汉大学教授对这位少年说,“现在你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很为你感到惋惜。”柳智宇同届、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舒尔茨,31岁的时候拿到了“菲尔兹奖”,这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

等到他终于决定下山的时候,劝告的一幕再次上演。一位老法師连续十几条劝导,“您还年轻,已具众多资粮,为他人所无,假以长时学习,前路宽坦。”读到真切处,贤宇法师几乎落泪。当初披上僧袍有诸多烦琐流程,等到下山的时候就简单了很多。这时,贤宇同样心意已定,一声“下定决心还俗”,重返红尘中。

“我其实认真评估过,”已经还俗的柳智宇告诉笔者,他并非完全不在意外界评价,“还俗的时候,我考虑两个问题:对我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社会对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还问了不下十位长辈和朋友。”

比起出家的时候,他现在看起来胖了一些。还俗前半年,柳智宇的身心都比较煎熬,体重一度只有九十几斤,他会给自己把脉扎针,调节身体。他喜欢甜食,一边跟笔者讲话一边专心吸着杯中的甜饮,一杯喝完,很快开始喝第二杯。妻子说,他的饮食口味奇特,甚至会把酸奶和粥混在一起,或者橙子和生姜一起打汁。

柳智宇和妻子在2018年相识,2022年还俗后走在一起。他们是“道侣”,一起坐禅、诵经,一起散步,分享彼此的感悟和体验。一次,她下班回家,呼唤“我的宝”,柳智宇直接流下眼泪。妻子为他做素食、买衣服,柳智宇也学会了送礼物,从芭比粉送到扫地机器人。他们在2023年年底结婚,未办婚宴,一是怕媒体打扰,二是避免婚宴杀生。

如今,他创业做心理咨询,参加直播、开签售会、卖课、做公益。在家,他仍然持五戒,吃素食,还在家里准备了捕虫网,放生飞蛾、蜜蜂等误飞而来的小动物。他说,直播和讲经其实没有太多不同。直播主要靠一个状态来感染人,和法师开示基本一样。

“每一个当时,我觉得做出来都是最好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柳智宇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自传《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我这样继续搞竞赛,到底有什么意义”

数学之美曾经带给柳智宇快乐:“数学中的许多定理的深刻、对称、不变,超越世俗的凝练之美,帮我建立了对生命、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当周围的人都忙于解题,沉浸在分数的得失的时候,柳智宇感受到的是数学的另一面,可能也是通过数学发现的自己的一面,化繁为简、把握本质。他之前测过自己的智商119,自谦“平均分以上,和同龄人比起来不算特别聪明”,自己的成绩来自“执着和全心投入”。

保送到全国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后,柳智宇的数学之路正式开始。高二下学期,柳智宇参加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最后两道题不会。他站起身,直接出去休息了两分钟。结果,他在最后半个小时之前解出了最后一道题,拿到金牌。

在享受了巨大的喜悦后,他对名利更加淡泊。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中学数学冬令营之前,柳智宇在食堂和朋友吃饭,曾表达自己的困惑:“我这样继续搞竞赛,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已经有了保送资格了,我不是为了自己。我考得再好,又能帮得了谁?”

柳智宇的数学教练余世平回忆,柳智宇2006年4月入选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时候,当时几位老师不约而同来到操场,高声喊道:“我们(要)有数学金牌了!”因为过于兴奋,一直在校运动场走到天亮。“华中师大一附中二十年来的努力终于要实现目标了。”

意识到这枚奖牌对他人的重要,他决心拿下。

那时柳智宇已经饱受眼病的困扰。高三时,他的学习时间从十几个小时降到一两个小时。最初,他感觉眼中有沙子滚动,后来变得发酸疼痛,即使休息一夜,也未能好转。

柳智宇要在脑海中完成大部分解题思路,然后睁眼作答。周边的人有时会读一些书和题目给他听,“我得奥数金牌,其实是很困难的,很多题目都是心算写上去的。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