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高溢价,年轻人爱上主打性价比的白牌商品
作者 考拉是只鹿
发表于 2024年6月

没有人会拒绝好产品,也没有人会拒绝好价格

“这个帆布袋不错,挺可爱的,容量也够!”“这个牛板筋可以啊,我上次买过一回,香香辣辣,吃着也挺有嚼劲的。”周六的下午,薇薇一边碎碎念,一边从名创优品开始了她的又一次集合店小半日游。

“我还是非常喜欢逛这种集合店的,有一种逛小型集市的感觉。种类很丰富,上新频率也很高,和UR、ZARA这些服饰快消店类似,时不时就来逛一下,看看有什么新品。虽然很多‘白牌’名字都没听过,但还别说,做得都还挺好看、挺好玩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够便宜啊!这种集合店类似于日本的百元店,有种逛线下1688的感觉,每次的花销只要一两百元就能买到一大堆东西,挺能提升满足感的。”

“白牌”或是“厂牌”,指的是小厂商生产的品牌认知度较低的商品。从最早的白牌服务器开始,到后来的白牌笔记本电脑,而今家具、食品、日用品、美妆,几乎所有的消费领域里都涌现出了对应的白牌商品。

可以说,生活中的白牌商品早就无处不在,不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夫妻老婆店,还是大型商场中的品牌集合店内,皆有白牌商品的身影。这些产品虽然没有广泛的品牌效应,但价格相对大品牌会低上不少,走的是高性价比的定价策略。

这么一想,白牌商品这个品类就宛如一个天然的1688。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也证明了,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网购可1688,实体店可白牌。

告别品牌溢价

“白牌”概念是相对“品牌”而言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内消费者对于品牌货是有执念的。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洋品牌一窝蜂地涌入中国市场,消费者普遍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大品牌的东西就是好”,并不愿意在不知名的品牌上花钱试水。

有了品牌价值,就意味着拥有了更高的溢价,大品牌卖得贵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好一点”的理念得以加强,大品牌不愁卖,并且越贵的品牌,买的人越多。

命运的齿轮在2020年新冠疫情前后开始逆向转动。“极简生活也挺好”“不出门的居家生活或许也可以”……人们的消费观产生了质的改变。

不愿为品牌溢价付费的风潮开始甚嚣尘上,从终端消费品到奢侈品,都不同程度感受到了经济寒冬下的几分萧瑟。品牌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年轻人开始带头整顿市场,爱逛集合店的薇薇就是其中的代表。

比起早些年对名牌的疯狂追逐,如今薇薇的消费观变得佛系了许多,“可能是年纪上去了,现在觉得其实品牌也没有那么重要吧,第一次用白牌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心理障碍,用过一两次之后发现‘咦?居然还挺好用的’,接受度也就大大提高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心理过程,突破了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根本不需要为了面子花这么多钱(去买)。”

弱品牌并不等于弱品质,更不能和Low直接画等号。

在信达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铮看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提价相对容易,是因为用户在追求品牌化的过程中,市场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过程。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