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擅自网络消费,是时候提出解决方案了
作者 锅盖头司令
发表于 2024年6月

4月初,“男孩玩游戏充值上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一事引发热议。一位父亲在视频中表示,其9岁儿子在玩游戏《蛋仔派对》时,10分钟充值了6400元,并且充过一次之后系统就自动免密支付,几天之内花了一两万。视频中,这位父亲边说“子不教父之过”,边扇自己耳光。

《蛋仔派对》是由网易开发的休闲竞技大逃杀游戏,在年轻人中极受欢迎。网易方面回应媒体采访时称,经核查,该用户为华为渠道账号,经与华为公司沟通协调,已安排全额退款。

未成年人擅自进行大额网络消费的新闻几乎年年都在上演,但并非每位家长都像这位父亲一样幸运。梳理过去十几年间的相关案件会发现,这类争议的责任划分始终没有明晰,也常常导致家长追款无门。

游戏大额消费责任究竟在谁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并要求针对8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用户限制充值金额。

然而,从第三方数据和媒体报道来看,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大额充值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在黑猫投诉、315投诉网等消费者维权平台,有无数条家长针对未成年人高额游戏充值、直播打赏难以追回的投诉,其中多数金额都在万元以上。

根据《通知》,如果未成年人在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高额游戏充值,父母不同意的,可以主张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费行为无效,并要求游戏公司返还充值款。从上述平台的投诉结果来看,部分家长能够及时追回充值金额,但也有一些家长追款无门。

有家长反映,退款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平台要求家长提供孩子是自行充值的证明,但这种情况往往很难取证,因为并非每时每刻都有监控对准孩子。至于如何界定孩子是否自行充值,也并没有足够权威的法律标准可参考。

一种观点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在移动支付时代,未成年人只要在偶然情况下掌握了父母的支付密码,就相当于掌握了任意花钱的权利。家长很难在看管孩子时做到万无一失,因此这种网络大额消费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游戏上,直播打赏、追星集资,类似的家长维权事件也并不少见。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