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作者 李培祯
发表于 2024年6月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工程系统而庞大,如何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合力、助推基层社会稳步健康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价值,找出新时期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变迁。只有不断深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的理解,才能确保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一)基层社会治理内涵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以基层社会为中心,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参与主体,解决基层社会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的稳定统一。具体而言,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涵盖基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治理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基层服务模式,探索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目标,促进基层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

(二)基层社会治理特点

1.以多元主体为依托。基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需要统筹好多元主体的关系,画出“最大同心圆”。各治理主体的存在都对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多元化治理主体也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各自效能,有利于形成协同治理、共同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2.以多重事务为靶向。“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现状的生动写照。不同于宏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涵盖内容丰富,包括政治、行政、管理和治安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治理面临“内卷化”困境,治理内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使基层社会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3.以多维网格为基础。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全国各地不少村、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七八杆枪服务三四万人”的治理窘境。为了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织密织牢基层网格成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网格化治理是基层服务延伸的有力触角和“神经末梢”,其具有多维性的特征,村、社区居民通过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厅、文明实践站等多样化渠道和媒介实现与网格化管理的良性互动,进而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质效。

二、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新时代下,坚持优化和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意义与价值在以下几方面得以彰显。

(一)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优化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动体现。同时,推动社会治理资源重心向基层下移,能够有效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实现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美好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客观需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理念、方法也是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