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
作者 蜀山史道
发表于 2024年6月

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没有电子化的数据支持,那么,他们是如何开展人口普查的呢?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算出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的?数据又是否准确真实呢?

明朝实行“户帖制”:家家有账可查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为了配合这次调查工作,朝廷专门颁布了一种叫作“户帖”的统计工具。

所谓“户帖”,其实就相当于现在户口簿的雏形。上面记录了一户人家的基本信息,比如这家里有几口人,是几男几女,有多少亩地,住在哪里等。地方上的统计官员需要逐户进行核查登记,一户一册,层层汇总后呈报到中央。

以浙江金华府东阳县杨家佃户为例,他们家三代同堂,共十三口人,父亲杨老汉有两房,大房生了三男一女,二房生了两男一女。另有两名守屋媳妇和一名雇工,共计十一人。

这一户人丁兴旺,地广人稀,共有十余亩良田。所有这些信息都会在杨家的这本户帖上清清楚楚地写明。官员可以通过查阅这些户帖来掌握一个地区的整体人口数量和资源分布情况。这为国家征税、调配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当然,与现在的户口本相比,明朝的户帖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它只反映了整户人的概况信息,而无法显示每个人的具体信息。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技术条件有限,无法建立系统化的电子身份数据库。

但是,户帖的出现已经开始代替了口头问询的简陋方式,使得人口统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地方官员也可以根据这些较为精确的户帖资料来核实赋税数量,防止遗漏或串报现象的发生。这为日后的人口调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层层汇报查漏补缺:古代独特的统计方式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往往十分重视人口资源这一最基础的政治资本。人口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一个朝代的国力强弱和税收收入。因此,历朝历代都在人口统计这件事上下了不少功夫。

与现代高科技手段不同,古人统计人口数量主要依靠人工刻板劳动。朝廷会任命专职官员,给他们分配不同的区域,然后让他们进行实地踏查与调查。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