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青少年近视率偏高,个人、社会、国家正迫切寻求有效对策以减少近视患病率。笔者发现,近视眼的防治存在投机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消极心理四种心理妨碍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在近视眼防治宣传工作中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采用阳性强化法监督青少年科学用眼,对个别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参考心理咨询模式建档,以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近视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青少年近视率偏高亟待解决
2017年6月6日,基于“北京眼病研究”,中国政府指出了“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已成为华人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2019年4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3.6%,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36.0%,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为81.0%。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新乡市三所中小学的学生近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市小学的近视率达到了49.15%,中学达到了76.56%。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不容小觑。
(二)个人、社会、国家迫切需要减少近视患病率
高比例的近视危害极大。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其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还会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从社会角度来看,治疗近视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学生不管是配眼镜还是进行近视眼矫正都将增加家庭支出;从国家角度来看,青年一代近视率的提高会极大影响国家安全,国家难以征集到符合要求的兵员,不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战斗力。因此,为了国民健康与国家安全,防治近视迫在眉睫。
(三)国内缺少心理咨询干预下的近视眼防治研究
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及卫生工作者提出了中医、西医、体医融合等应对方案,且很多学者从学校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眼睛的一些基本要求,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然而,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妨碍近视眼防治的因素,一方面,学生、家长、教师对近视眼疾病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近视眼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部分不近视的学生将眼镜视为装饰物,有佩戴欲望。此外,尽管很多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用眼常识,但由于自律性较差、学习压力较大,往往会出现近视问题与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二、青少年近视眼预防存在的心理妨碍因素
近视的形成70%源于生活方式,30%源于遗传。通过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改掉不良用眼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近视,控制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然而,在推进预防近视眼工作中,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群体,都存在一些心理妨碍因素。
(一)投机心理:对近视眼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
首先,从学生角度看,近视患病的普遍性降低了青少年预防近视的欲望。在关于近视眼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0.8%的学生认为近视并不是一种疾病,且这些学生有一大部分是小学生,也有个别初中和高中学生。而当被问及为什么认为近视不是一种疾病时,其认为身边戴眼镜的同学有很多觉得近视并没有太多疼痛感,戴眼镜就能看清,因此不是疾病。其中,49.2%的学生虽认为近视眼是一种疾病,但是在谈及近视危害时,大多数学生只看到了近视对自身学习与生活造成的不便,而没有考虑到其深层次的危害,如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等。并且,有12%的学生认为,佩戴隐形眼镜会减少近视危害,几乎没有学生能看到近视疾病对家庭和国家造成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