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新中式让古老技艺飞入百姓家
作者 陈曦
发表于 2024年6月

2022年年底,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在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特别展出,一时惊艳了世人,但短暂的展期匆匆而过,不少观众未能亲眼见到它的真容。令人欣喜的是,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丝绸集团”) 复缂了《莲塘乳鸭图》,以弥补人们心中这份遗憾。

缘分早已开始书写

其实,这家扎根于沪上的企业与“丝织之圣”的缘分早已开始书写。

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华出席,当时设宴款待来宾的上海豫园宴会厅中就陈设着一件复缂《莲塘乳鸭图》座屏,这正是上海丝绸集团复制这件珍贵文物的初次尝试。这次展示不仅擦亮了中国缂丝艺术的名片,尤其对于中法两国人民来说,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总能唤起一份共通的情感,代表着一种“美美与共”的理想。

缂丝源于西域的缂毛工艺,奥布松挂毯和缂丝在工艺上有着相同之处,足见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国在工艺上的交流互鉴。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脚踏织机和花机经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影响深远。到了18世纪、19世纪,欧洲迎来两次工业革命,意大利科莫和法国里昂成了欧洲丝绸中心,1777年法国人发明了纹板提花机,丝织工艺飞速发展。上海开埠之后,近代工业的先进技术又回传到了中国。那时,几乎所有高档提花丝织产品都集中在上海,江浙地区的富商纷纷奔赴上海投资创业。纺织业作为上海的“母亲工业”,已有近150年持续发展的历史,这里也因而成为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1949年,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其正是上海丝绸集团的前身,改制之前就已深耕国际市场半个世纪。

仍需依赖手工制作

中國纺织工程学会科学传播专家、上海丝绸集团正高级工程师李一东回忆道,大约在2008年,国家大力振兴传统文化,据统计,丝绸行业总共有72项非遗:四大名锦——宋锦、蜀锦、云锦、壮锦;绫、罗、绸、缎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最高织造水平。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