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瓷炉满室馨香
作者 翟健民
发表于 2024年6月
古陶瓷鉴赏家、香港永宝斋主人及香港国际古玩展创始人翟健民先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是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的盛唐气象,同时也折射出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香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礼器,常用于宗教法事、祭祖等仪式,也是古人日用和把玩的器具,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香炉专门为焚香设计,材质多为铜质。随着历史的演进,香炉的材质和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青铜、金银、瓷器、漆木等,形状各异,以三足两耳为主,也有专门制成鸟兽型的以供把玩。但无论如何演变,香炉在造型上都不失精美而庄重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晋古朴之风

早在汉代,香炉的制造和应用就已相当完备,“三足鼎立”的传统香炉造型在晋代已经出现。隋唐时期,香炉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达到了高峰,形态更加多样化,如龙形、凤形、狮子形等。同时,香炉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浮雕、镂空和鎏金等。这一时期,香炉不仅用于祭祀,还成为贵族、官员和富商炫耀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这件青釉模印三足炉(图一)从造型、胎釉、纹饰等特征看,当属西晋时期越窑系作品。此炉平口,筒形深腹,底附三兽形矮足,稍外撇,底内凹,外壁饰弦纹、联珠纹、网格带纹,贴模印马俑纹,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窑口之一,位于今天浙江绍兴、宁波一带,以生产青瓷而著称。越窑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到了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器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至唐代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青瓷的中心。越窑瓷器造型别致,胎质细腻,釉色青翠,深受人们喜爱。此三足炉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胎质坚硬,釉色温润,光泽度高,纹饰古朴而精致,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简约而不失雅致,对于研究越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 西晋 青釉模印三足炉

明代典范之作

陶瓷香炉在宋代逐渐占据主流,色泽清亮,外观光滑,手感极好;至明代不仅用作焚香工具,更成为文人雅士书房中的把玩之物,焚香品茗,以此陶冶情操,颐养性情。

此明代嘉靖时期云鹤八卦纹双耳炉(图二),体形硕大,高达24.8厘米,装上双耳后宽度近38厘米,炉身呈圆鼎状。器身通体纹饰繁复,口沿绘一周三角纹,内绘花卉,花瓣边沿大量留白,有明代中早期的绘画风格;颈部绘折枝瑞果花卉纹,间隔圆形、菱形几何纹;炉身主题纹饰为八卦云鹤纹,间以姿态各异的展翅云鹤,三只仙鹤姿态生动,对视、顾盼神态自然。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