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中国”,怎样才能还在中国?
作者 秦朔
发表于 2024年6月

作为财经观察者,平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觉得现在的经济怎么样?接下来会怎么样?

有时觉得我们的职业真辛苦,不像学校里的老师,虽然也要更新知识,但大部分授课内容是相同的。而在财经、商业领域,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既要感知变化,又要在变化背后发现股神巴菲特所说的大局(the big picture),永远充满挑战。

但就像一支长途跋涉、又苦又累的军队,如果所有将士都清晰地知道未来在哪里,哪怕道路再曲折,走起来心里也踏实。这就是大局观的意义。

少一点焦虑

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难处。越大越难,企业如此,国家如此,民众感受也如此。

从2012年起,联合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旨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意识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024年3月20日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幸福指數报告》呈现出一个结论: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前列的国家中不再有人口大国。

排名前10的国家中,只有荷兰和澳大利亚的人口超过1500万。排名前20的国家中,只有加拿大和英国的人口超过3000万。

芬兰人口为550万,连续第7年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冰岛、瑞典、以色列、荷兰、挪威、卢森堡、瑞士,分别排名第2到第9,人口都很少。澳大利亚排名第10,其面积为世界第6,但人口只比上海多不到200万人。显然,“小”是幸福的。

我们常说人多好办事,事实是,人少,更容易把事办好。因为更容易沟通和形成共识。而大国,各个阶层、群体、种族、身份之间的矛盾、冲突总是很难化解。小国之间,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大国之间,“修昔底德陷阱”从来都无法避免。

如果理解了“大=难”的逻辑与命运,我们或许能让自己放松一点,减少那种不必要的焦虑。

5月6日,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政治与国际关系学者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美国患上了“中国焦虑症”,“令人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认为有危险,总是在想着最坏的情况”。他举例,2024年1月,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里克·斯科特提出禁止进口中国大蒜,因为中国大蒜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理由是有报道称中国大蒜使用人的排泄物作为肥料。他评论说,这个例子再明显不过地说明了“当你焦虑不安的时候,一切都是威胁”。

我还看了纽约时报一位专栏作者的反思,他说“我们社会中的所有人集体强化了一种让我们的境况变得更糟的忧郁情绪”,“大学校园里的骚乱凸显了这种气氛。我们的国家四分五裂,动不动就互相谴责、互相斥责,这种做法加剧了人们的失落感”。

这位作者如何“追寻希望”呢?他用了比较法——“如果你必须在过去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中选一个时间生活,大概就会选现在。”

他举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过是100年前,卡尔文·柯立芝总统(美国第30任总统)16岁的儿子在白宫网球场上打网球时,脚趾上出了个水疱,医生无能为力。后来出现了感染,因为没有抗生素,男孩没过一周就死了。今年,得到联邦医疗补助(Medicaid)的美国最贫困的儿童也比一个世纪前总统的儿子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今天谈中国经济、谈中美关系,不少人有焦虑感,我也不例外。用那位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的话说,“我们需要做一下深呼吸”,缓解焦虑。

如果说美国专栏作者是从柯立芝总统的儿子死于水疱感染的角度觉得今夕远胜昨日,我则是平时沿着上海张家浜、洋泾港河道岸线跑步时,经常真切地感到生活很简单,也很美好。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