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里的中国博物馆
作者 李亚静
发表于 2024年6月

5月18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设立,旨在推广博物馆文化、增进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邀请公众参与,体验博物馆的魅力。

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

提起我国的博物馆,不少人都能说上几家,但要问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究竟在哪里,就不一定能答得上来了。

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这座博物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由晚清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于1905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其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相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初建时,其藏品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1933年,统计藏品总数为3605号。展馆包括南、中、北三座主要建筑,室内展品有古物、标本、艺术品、模型,室外展品有活体动植物、大型文物标本等。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南通,南通博物苑沦为日军的马厩,馆藏文物大部分遭到损毁和掠夺。至解放前夕,博物苑已是颓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博物苑获得新生,其初建时的大体格局也被保留下来。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为庆祝南通博物苑建馆10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图1)。

图1

传承国家文化基因

被称为“国家文化客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国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当时,以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奔走推动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图2 普1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这里成为伴随几代国人成长的社会教育大课堂。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便更好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2012年,国博完成改扩建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其建筑面积增至近20万平方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2012年7月8日,中国邮政采用“票中票”的模式,选取国博“镇馆之宝”四羊方尊与后母戊鼎两件青铜重器作为邮票主题,隆重纪念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百年(图3 2012-16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我国目前已知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圖2

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非北京故宫博物院莫属。成立于1925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2万平方米的昔日皇宫禁地,如今既是收藏明清两代皇室奇珍的巨大宝库,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现有藏品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其中,一级藏品有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图3
图4

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王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