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0
《香港港口全景:联军舰队从此地北上》
[英]费利斯·比托
世界军事报道摄影先驱、意大利裔英国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1860年 3 月拍摄了在中国南方的摄影代表作—两种视角的五联张长卷蛋白照片《香港港口全景:联军舰队从此地北上》,但见维多利亚湾停泊的舰船数量惊人,从英法战舰、欧洲商船到中国式帆船。英法联军的战舰和运兵船占了大部分。本折页两幅照片为其中一种视角的五联张之第二联、第四联;此“阅兵式影像”与之后比托在 1860 年 10 月拍摄的中国北方摄影代表作—六联张长卷蛋白照片《从南面拍摄北京全景:通往中国城市的大门》遥相呼应,正是近代西方东征殖民历史叙事的典型影像。

通过剖析中国摄影史上最早的摄影有机体,可知广东由于地处中国国土南端和濒临南海来华海路,更鉴于广州在中外历史关系中“一口通商”的地位( 1757—1842 年),占据了中西交流前沿走廊先机,外因上在资本全球化浪潮驱动下的西学东渐以鸦片战争为突破口产生质变。广东由此形成西方经贸与西方文化登陆中国的最佳地域。作为 18 世纪至 19世纪中叶中西关系神经中枢的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圈,这种地理与政治地缘空间,决定了广东成为中国引进西洋文明的视觉形态—摄影的发源地。1839年世界摄影术公布,标志着世界摄影术的誕生。仅在两个月后,在澳门印刷出版的英文报纸《广州报》( Canton Press ;1835 年 9 月 4 日创刊于广州,1839 年迁往澳门),就在中国传递摄影的信息。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登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0—1842 年),来华参战的英国军官经由广东海面及陆地,将照相器材带入中国。而在摄影的传播路径上,由于广州人民众志成城将外国人拒之于城门外,同时香港还是未开发的小渔村,故澳门注定是世界摄影术登临中国的首善之地。澳门古称“蚝镜”(蚝镜是蚝的外壳的一部分,平滑如镜。因澳门半岛形似蚝镜而得名)—镜者,本身便恰好是前文所述“吉方蒂(幻影)”的东方写照。这座地中海式的美丽都城,正是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的原点。绝大部分来华的摄影师都是自澳门踏上中国国土的。澳门对于世界摄影术传入中国而言是最早的地标城市。

1874 -1875
《留美幼童上海合影》
佚名
“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点—洋务运动催生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清朝政府 1872 年在美国设立留美幼童肄业局,以老翰林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于 1872—1875 年每年 30 名分四批输送至美国留学的 120 名中国幼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中国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序幕。此一中华古来未有之创举,发起人为中国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教育、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维新思想先驱—广东珠海人容闳。因人物群体身份的唯一性、人像时代风貌的典型性以及直接关联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进程,拍摄于 1874 年或 1875 年间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前的这幅经典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据重要一席,遂成为国家视觉记忆历史文献档案遗产。
邹伯奇用象限仪观察天象
图为邹伯奇(1819—1869)在广东佛山南海泌冲乡风劝祠台阶上用象限仪观察天象。作为中国近代光学开创者,邹伯奇在中国首创以数学方法表述摄影透镜聚焦成像原理,于 1844 年创制中国首部照相机并撰著中国最早的摄影文献《摄影之器记》,撰写了《格术补》及“麻纸摄影手稿两篇”,构成存世光学著述三种。他还融汇中外技术,制成感光湿版和显定影的化学制剂,并摄制出系列玻璃版照片,由此形成邹伯奇关于照相机构造及成像规律、光学定义及透镜原理、摄影拍摄操作过程和显定影之“摄影”完整系统。更于 1844 年首创对应于英文单词“Photography”的标准化中文词语“摄影”。邹伯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摄影之父”。

世界摄影术诞生后的 5 年即 1844 年,摄影作为人类一种崭新而科学的视觉感知机制,在岭南文化的中心—中国广东“一花开三叶”——广东省城广州十三行同文街,诞生了迄今有文字确切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照相馆。年轻的美国旅行家小奥斯蒙德·蒂芙尼(Osmond Tiffany, Jr.)在《广州华人或侨居天朝的美国人》(The CantonChinese Or, the American's Sojourn inthe Celestial Empire)一书中,记载了彼时广州的有些老年人“以为照相馆的主人简直就是魔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