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画幅的逆袭
作者 马梦初
发表于 2024年6月

百年中画幅,历史与荣光

1

1901 年,一个划时代的时刻降临在摄影史上。工程师布朗尼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匠心独运,为柯达公司设计出了一款小巧而精致的箱式照相机——布朗尼2号。这款相机以柯达 120 号的胶卷为动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摄影界冉冉升起,标志着中画幅相机波澜壮阔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壮丽开篇。

自此以后,中画幅相机以其独特的画幅尺寸和卓越的成像质量,引领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潮流。它的出现,不仅为摄影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時光荏苒, 摄影技术不断进步。1948 年,哈苏公司独具匠心地推出了哈苏 1000F 相机,这款相机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颠覆了传统相机的设计理念,采用了镜头、机身、后背分离的模块化结构。这种设计赋予了相机极大的灵活性,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需求自由更换镜头、机身和后背,实现了多样化的拍摄体验。哈苏1000F 的出现,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对后世的中画幅相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设计理念被众多相机厂商所借鉴和发扬,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模块化设计在中画幅相机中的广泛应用。

3

中画幅相机不仅见证了摄影技术的发展,也参与了人类重大的历史时刻。1969年,当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的壮丽时刻,哈苏 500EL 相机被带上了阿波罗 11 号。为了尽量减轻重量,阿波罗11号使用的哈苏相机在拆下后背后,机身和镜头被留在了月球上,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永恒见证。如果未来人类再次登月,或许能够找到这台机器,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4

2001 年 9 月 11 日, 这个人类历史上悲剧性的时刻,当双子塔燃起熊熊大火时,摄影师莱尔·奥威尔科(LyleOwerko)正好位于现场,他手中的富士645zi 相机捕捉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那段历史的永恒记忆。

胶片时代

1- 布朗尼2号

1901 年,工程师布朗尼为柯达设计了一款小巧的箱式照相机,命名为布朗尼 2 号,采用了柯达 120 号的胶卷,尽管它是一款简易的箱式相机,仅配备了一个简单的旋转式快门和低档照相镜头,但其机身设计简约而精美,机身最初是由硬纸板和人造革制成,以降低其成本,后期型号采用了金属材质以提高耐用性。布朗尼系列相机以其简单、廉价和易于使用著称,极大地推动了摄影的普及。它的出现,为中画幅相机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篇章。

2- 禄来 Rolleiflex 2.8F

120 胶片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自由度非常高,从宽幅的 617 到小巧的 645,能呈现出不同的画幅比例,也由此诞生了各种相机造型,其中最令人熟悉的莫过于双反相机。这种采用6×6 片幅、上镜头取景下镜头拍摄的相机很多厂家都推出过,而其中大名鼎鼎的莫过于禄来,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产品配套及性能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最为著名的则是 Rolleiflex 2.8F,这款相机被誉为禄来双反相机的顶峰之作,成像质量卓越,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

3- 海鸥 4B

国人最为熟稔的双反莫过于被誉为“国鸟”的海鸥。其中,海鸥 4B 堪称经典之作,它采用了独特的 3 组 3 片镜头设计,虽然如今在画质表现上可能略显逊色,但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拥有一台海鸥 4B 无疑是众多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与追求。它不仅仅是一台相机,更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见证了无数珍贵瞬间的定格。而如今,海鸥 4B 存世量极大,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海鸥 4B 总共生产了 120 余万台,因此也成为不少胶片玩家的入门选择。

4-富士 GF670

中画幅领域同样孕育出了令人瞩目的旁轴相机。其中,富士 GF670 相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款折叠式旁轴相机完美融合了高性能、高质量与便携性,其轻盈的身姿仅重 1000g,折叠后的厚度更是惊人地缩减至 64mm,GF670相机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在 6×7 和 6×6两种画幅之间自由切换,取景器内的框线会相应地自动切换为 66 或者 67 比例,从而创作出更多元化、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