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拍摄风险控制篇
对于多数手机来说,进水损坏是不在保修范畴内的,也就说虽然很多手机宣称有 IPx 级的防水,但如果掉进水里坏了,是不保修的。所以理论上,给手机加一个潜水壳是更保险的措施。但是,我的第一次三亚度假之旅,就是以潜水壳损坏开始的……所以那次我才直接把小米12S Ultra丢入海中进行拍摄。当然,进水不保修这个“ 约定俗成” 也在被渐渐打破。比如最新的 OPPO A3 Pro 就将进水纳入了保修范围,当然这也是因为它具备了堪称“ 满级”的防水设计( 同时满足 IP66、IP68 和IP69)。所以我觉得未来也许“进水保修”是一个新趋势呢。
如果手机下海/下游泳池后,该如何处理能减少损坏风险?我觉得可以遵循一个“少、浅、快” 的原则:
少 - 就是减少下水次数,比如想好怎么拍再下水,而不是下了水才开始想;
浅 - 如果下水拍摄的话,不要深潜,尽量靠近水面(这样水压较小);
快 - 拍完之后快速将手机从水中取出,并甩干或擦干上面的水。
但这还不算完,为了进一步减少损坏风险,还可以进行下面的“ 洗、吹、吸” 三步操作:
洗 — 你没看错,为了不损坏手机,是需要洗的。这主要针对下海水而言的,因为海水的腐蚀能力更强(我拆过泡海水的相机,里面那叫一个惨),所以从海水中取出的手机,要先用淡水冲洗,将海水冲掉,至少是稀释;
吹 —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吹风机(海边的冲浪俱乐部、游泳俱乐部或酒店一般都有),那么可以用吹风机重点吹一下 USB-C 充电接口和其他手机上的开孔。但要注意不要用过热的风去吹,因为很多手机中的胶黏剂都怕热。
吸 — 事实上手机上很多接缝都有密封处理,但 USB-C 接口在我看来是一个软肋,特别是下水拍摄后很多人会急着充电,但此时接口内部并未完全晾干,这样轻则系统识别有水而无法充电,重则可能接口直接损坏……所以我通常会多次用纸巾的一角伸入USB-C 接口,让纸巾吸干其中水分,再辅以上一步的吹,如此反复操作并多等待一段时间(1小时),再进行充电。当然,如果你的手机支持无线充电,那是一个更保险的方法。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将手机丢进有防潮剂的袋子也不错,但我通常不会在旅行时携带防潮剂。好了,了解完上面的各种措施(至少我那样操作没损坏过),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如何下水拍摄了。


水下拍摄技巧经验篇
1低风险不下水的拍摄
如果你的手机不防水,也不想买潜水壳,还想拍水下,有办法吗?下面就是两条建议:
A —“水下感”的照片
可以拍“ 水下感” 的照片,而不是水下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