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不鸣则已,一鸣绝对惊人。
连老外都知道“Dama”(中国大妈)是神一般的存在,前有大妈批量买黄金叫板华尔街,后有大妈组团炒房、炒股引领投资风潮……
而今天这位四川大妈,仅凭一根绣花针,便震撼了时尚界。
她的作品,被爱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国际品牌追着要。
她的人生,则因着汶川地震,迎来了巨大转折。
曾经默默无闻的农村妇女,而今身价百万的非遗传承人——她用大半生的坚守证明了:小小绣花针,也有无穷生命力。
她叫杨华珍,“藏羌织绣”传承人。
劫后余生的她,改选了人生航线
故事的开始,是一段贫乏又闭塞的岁月。
杨华珍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
那里有美丽的墨尔朵山,有大片大片温柔的云,以及每家每户都会的刺绣。
杨华珍的父亲是羌族人,母亲是藏族人,家里七个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宝,也加重了生活的担。
母亲平日里为了省钱,十来口人的衣服鞋子全靠自己,一针一线,亲手缝制。
自5岁起,杨华珍便跟着母亲和嫂子学刺绣——稚嫩的小手,笨拙的针脚,却一点点变出了生动的图案:格桑花、小树叶、羊角花……周围邻居看了,连连点头:这姑娘手真巧。
8岁那年,杨华珍看到同学有个布娃娃,羡慕极了,连着好几次做梦都梦见布娃娃。
可家里的条件,根本买不起。思来想去,她悄悄收集过年用剩下的布头,自己拿起针线,缝了一个娃娃,上面还绣着代表藏羌文化的图案。
布娃娃的梦想,在自己手里成真的那一刻,杨华珍又高兴又得意。
到12岁的时候,杨华珍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缝制绣花鞋了。
母亲见她对针线如此感兴趣,便将藏羌织绣的技艺详细地教授给了她。
无论是课余休息,还是放牛牧羊,这个山村女孩总随身带着针线,找块布,便能沉浸到另一片五彩天地中。
后来她的这份手艺在村里越发有名气,谁家结婚办喜事,都请她帮忙绣礼服。
那时的杨华珍,并没有把这样一份手艺放在心上,拮据的生活急需她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大专毕业后,她自学摄影技术开过照相馆,后来又去报社成了专职摄影记者。
相关摄影学习让杨华珍对图片设计有了新的理解,而对藏羌织绣的热爱也促使她更多去关注这门传统技艺——源源不断的新灵感向她涌来,连带着家乡秀丽的山水,嘉绒藏族毛、麻、棉编织技艺,以及几十年从未间断的刺绣实践。
只是这一切,都尚且停留在爱好层面。
如果没有汶川地震,也许杨华珍会永远做一名摄影记者。
2008年5月12日,劫后余生的她,改选了人生航线。
2008年5月12日,杨华珍接到工作任务从马尔康前往成都,冥冥中仿佛有天助,让她恰巧避开了地震核心灾区。
等她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参与新闻报道时,破碎的家园、逝去的生命无不触动杨华珍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