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为媒:瑞典女学霸追爱青海小山村
作者 楠迪
发表于 2024年6月

一个是来自瑞典的女学霸,一个是热爱家乡的中国农民,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竟然因为共同的热爱,缔结了反差巨大的跨国婚姻,还一起在高原上耕耘出最丰美的果实。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枚小小的枸杞……

枸杞为媒初相遇

在瑞典女孩米粒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关于田园的梦想。这个梦想,从9岁那年,父亲带着家人定居在绕水林畔的那一刻,就在米粒的心里埋下种子。小时候的米粒最喜欢在田野间奔跑。树叶摩挲发出的“沙沙”声,恍若动听的风琴;林间闪跃的兔子,是可以让快乐加倍的音符;即使在下雨天,米粒都留恋那抹随意飘洒的清凉……米粒曾對妈妈说:“我是你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精灵。”妈妈惊叹于小女儿的诗情画意,却不料多年后,这句儿时的戏语,竟成为米粒一生的宿命。

1990年4月,米粒出生在瑞典哥德堡市的一个中产家庭,从小生活优渥,也因此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成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瑞典隆德大学。良好的家庭条件,让米粒不必像同学一样,在课余奔波打工。但米粒不愿意依靠父母,她在家里宣布:“我可以靠自己读完大学,养活自己。”此后,每次父亲以各种名义给女儿钱,都被米粒拒绝。

校园生活以及日常的兼职工作,让米粒得以结识了许多中国留学生。那些“外国人”谈论自己国家时的自豪感,吸引了米粒,她常常缠着他们,请他们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米粒逐渐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并心生向往,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前往中国。

2014年,随着“一带一路”成为世界性议题,中国的主场外交赢得各国赞誉。米粒对中国的向往升级为膜拜,她产生了前往中国留学的念头。机缘巧合,当时米粒所在的学校正好与复旦大学有合作项目,米粒在一年后成功申请到了留学名额。

2015年6月,米粒告别了家人,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了飞往中国上海的航班。进入复旦大学后,米粒迅速融入了异国生活。她惊叹于上海的摩登现代,更感动于中国人对她的热情款待。很快,米粒的身边聚集了一群要好的朋友,他们带着米粒逛遍了上海周边。

走过的地方多了,米粒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此时的她,仍然像小时候一样偏爱乡村和田野。她觉得只有在那里,身心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于是,业余时间,背包成了米粒的标配,她走遍了上海周边的乡村,观看勤劳的农夫侍弄作物,与和善的妇人谈论天气和收成。虽然由于语言障碍,她经常遭遇沟通不畅的尴尬,但她毫不在意,还自嘲地总结:“我们打了个平手,谁也没听懂。”时间一长,米粒的中文水平得到飞速提高。半年过后,她竟能用最地道的上海话跟同学说一句:“侬好!”金发碧眼却说着吴侬软语,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米粒真是爱极了中国。

那时候的米粒并没有想到,她还会在中国收获爱情。2016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米粒认识了永鸿。当她被永鸿的摊位上那一颗颗饱满的鲜红颗粒吸引时,永鸿的心里很是不解:老外竟会对农产品展销感兴趣?米粒自顾自走向永鸿,就像走向自己的宿命:“这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颜色?”

永鸿被米粒夸张的表情逗笑了,他迅速组织语言,却只冒出一句土味“哈喽”。一旁的伙伴们哄堂大笑,调侃道:“你一个农民,还想把枸杞卖给外国人?”米粒听懂了,她想付款买下,永鸿却说了:“送给你!”米粒心里感慨:中国人真是太友善了!却不知永鸿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作响,他对米粒说:“带回去给你的朋友们,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乡土培育的枸杞,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

永鸿,时年25岁,来自青海西宁。他来到上海,是为了给家乡的本土特产枸杞打开市场。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他身上散发着天然的粗犷与豪情。这对于向往自然的米粒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互换联系方式后,永鸿告诉米粒:“我随时可以为你解答任何关于枸杞的问题。”他期待着米粒和她的外国朋友能为他的梦想带来希望。

为了感谢永鸿的慷慨相赠,米粒自告奋勇地为他的摊位做促销,热情地跟路过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推销枸杞。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