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黄酒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酒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剂品,无论是辛辣的白酒、清爽的啤酒、雅柔的葡萄酒,抑或是时下流行的各式果酒,都有着庞大且坚实的拥趸。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人口迁徙、作物更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地域间也各有其代表性的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酒文化。如“烧刀子”之于东北,又如“青啤”之于青岛,而与江南地区紧紧捆绑的则非黄酒莫属。
黄酒是我国特有的粮食酒,迄今已有 3 000 余年的历史。江南一带自古便是稻米之乡,每逢丰收时节,酒肆便大量采购稻米、小麦、玉米等做原料,经浸泡、蒸制、冷却等步骤后再与酒曲、酵母混合,并放入缸中静置发酵。待缸中物液分离后,酒匠们便会“开耙”,不断搅拌缸中的醪液,确保上下均可充分发酵。发酵完成后,酒匠们再通过“榨酒”与“煎酒”,将醪液中的酒糟与原浆酒分离开来,原浆酒再经加热、澄清与过滤,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黄酒,其色泽晶莹澄澈,入口甘甜醇厚,香气馥郁芬芳,是舒筋活络、提神解乏的佳品,也是江南人家餐桌上的常客。

上海酿造黄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宋时期,在《宋会要缉稿》一书中,就有关于“上海务”的相关文字记录,而这正是负责酒的酿造、贸易、征税等业务的专职机构 ;此外,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在金山一带领兵抗金,其帐下士兵用于饮酒的“韩瓶”也屡有出土,足以反映彼时黄酒在上海一带的风靡程度。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