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的“罪名”是氢化给的

关于反式脂肪酸,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食品圈引发热议,人们也谈“反”色变,觉得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了。究竟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警惕反式脂肪酸?什么情况下,我们无需太过在意它?咱们一文搞明白。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有一个或多个“非共轭反式双键”。顺式结构的氢原子排列在碳原子同侧,但反式结构的氢原子排列在碳的两侧(见右图),主打的就是一个“小叛逆”。
反式脂肪酸是怎么产生的?
简单地说,反式脂肪酸的产生主要和“氢化”工艺密不可分。
所谓的氢化,是食品工业上的一个工艺操作,具体来说,就是往油脂罐里充入氢气,然后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油脂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这原本是生产人造奶油、起酥油等产品的必备工艺手段,但是油脂从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其实也是不饱和键打开并加入氢原子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氢化不彻底,饱和键是被打开了,但是氢原子没有加进去,形成了反式结构,从而产生反式脂肪酸。
所以,反式脂肪酸其实是氢化不彻底造成的“怪胎”。而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等凡是使用氢化工艺的,都可能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

那其他情况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吗?也有,比如植物油在高温脱臭的工艺过程中 可 能 会 产 生,在 家 里 油 炸 食 物 的 时 候 也 会产生。但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 显 示 :部 分 氢 化 油中的 反 式 脂 肪 酸占 比 为25% ~ 45%,而加热和油炸只会使反式脂肪酸增加约 3%。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