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烟散尽再回望
作者 姚一鸣
发表于 2024年6月

春节期间,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金宇澄的《回望》,原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平装本,没找到,只能另购了一册精装修订本,其特色为“新增数万字父亲笔记,制作折页大事年表”。之所以想读《回望》,和电视剧《繁花》的走红有些关系,但小说《繁花》并没有读完,只看了些片段,个中原因可能对金宇澄的“话语式写作”不大习惯,另可能小说情节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回望》则有所不同,这部非虚构作品其实写的是父母的家族史。《回望》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我的父母》和第四章《我们回望》是作者对父母人生的旁观和回望;第二章《黎里·维德·黎里》是作者整理的父亲人生记录,及故乡黎里的人和事,夹杂了大量父亲笔记、三人的日记、往来信件、史料文字和照相图片;第三章《上海·云·上海》是依据金宇澄母亲制作的两大本剪贴,以她口述实录整理成文。

金宇澄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金大鹏(1919—2013),出生于苏州吴江古镇黎里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金大鹏年轻时投笔从戎,曾是中共地下情报人员,在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监狱里九死一生。金大鹏曾用名程维德,后进入当时设在严墓的吴江县政府,负责收集情报。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改名金子翊。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改名金若望。金宇澄的母亲名叫姚云,是上海人,家中经营银楼,肄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她曾是进步文艺青年,抗战胜利后结识了金大鹏,并于1950年结婚。金宇澄的父母新中国成立后都在机关工作,其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潘汉年案”而历经了曲折。

《回望》一书用大量的照片、日记、书信、笔记、档案材料等,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框架,特别是第一章、第二章。行文间的穿插看似增加了叙述的厚重和史实性,但津津有味的阅读时常会被割裂,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则如云里雾里,而书中对于抗日战争前后的谍报工作又缺乏必要的释解。作者痴迷于这样的写作方式,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挑战。相较而言,第二章《黎里·维德·黎里》更为精彩,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掩于文字之中的对故乡的一种眷恋,那些看似平常的古镇人和事,显得有特色,有市井气,由金大鹏晚年的再访黎里引出了一段段的史实,更显得别具匠心。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