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一个侧面
作者 李钧
发表于 2024年6月

曾纪鑫文化历史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黑格尔《历史哲学》、马克思《中国纪事》、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等为参照,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做出了自己的深度思考。他此前的作品集《历史的刀锋:11个人的中国史》《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等“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以西方现代理性来反思和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他写历史写文化不是为了礼赞,而是为封建文化送上了一曲挽歌”。如果说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国篇”从道德、法律、宗教、政体、科学等方面论述了古代中国的弊端,认为中国人民族性的“显著特点是,属于‘精神’的一切,都离他们很远。这包括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伦理、道德、情绪、宗教、科学和艺术”,那么曾纪鑫一方面以新历史主义的知识考古揭示真相,另一方面则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让人们醒悟。尤其在对近代史人物的研究中,他探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首义失败的原因,近似福泽谕吉的看法:“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恰如立于墙壁之前寸步难移,不是踌躇不前,就是想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这就指出了中国近代创巨痛深的原因所在,也确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

曾纪鑫新近的文化历史散文跳出了“反思的历史”,走向了历史中的“艺术、宗教与哲学”,走近了“纯粹自我沉思”的澄明。以其新出版的文化历史散文集《从汴京到赵家堡》为例,所收十四篇作品的题旨在时间与空间上跨度巨大,从唐代韩愈到现代萧红,从朱熹理学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从书院文化到沙县小吃,看似没有关联,其实仍延续了其文化散文与行走散文的文体路向,贯穿着“学、行、思”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比如《从汴京到赵家堡——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大题小作”,通过对宋王朝历史的追述与反思,探究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吊诡缘由。《从剃头到理发》“小题大做”,以“头发的故事”揭出中国人的人性密码。《布衣上疏可回天》写平民犯上言政,舍身求法而身陷囹圄,从而揭示皇权专制的局限性。《辛亥首义》指出辛亥革命仍然是“招牌换过,一切从旧”的起义,揭出了袁世凯复辟的文化根源:正如高一涵《非君师主义》所言,“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