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密度就有了厚度
曾读过许冬林之前的《忽有斯人可想》《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日暮苍山远》等几部散文集,印象深刻,其中有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诗情画意乃至风景。尤其是《忽有斯人可想》,文章都比较简短轻盈、比较有詩意,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散文又回来了,这才是读者呼唤的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因为多年来一度疯长的文化散文以及所谓的新散文等强势占据散文市场,许多人借散文玩起了文化、玩起了学术、玩起了哲学与思想,结果文章越写越大、越写越长、越写越掉书袋,散文已经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已经把散文文本玩丢了,还自称是在“写散文”。雷达当年曾振臂呼吁:散文应该回归一棵小树的本来样子,强调由大返小、由多返一、避繁就简等,不要在散文这棵小树上挂太多的非散文的东西,不要折腾散文。许冬林的《忽有斯人可想》应运而生,一篇篇盆景式、扇面式、竹简式的又不乏意境美、诗意美的散文,让我们耳目一新,在轻盈小巧中带点淡淡的哲思,在散漫闲适中散发出缕缕诗意与馨香,可谓静水流深,处变不惊。
如果一定要给冬林这些盆景式美文找点不足,那可能就是文本的密度抑或厚度不够,即散文文本的美感分量还有待加重加厚。《外婆的石板洲》的问世,似乎就是及时雨。读《外婆的石板洲》,发现冬林的散文在架构上有深化,写法上有变化,篇幅上也有突破,简直是一反常态,在以往眷恋的小桥流水中,突然冒出来了长江大桥,冒出来了高楼大厦。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